《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公布。《实施办法》从教学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搭建起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职业教育系列的职业生涯发展立交桥;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层面,把握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真正落实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企业产业升级和生产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工作岗位变迁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和整合;从优化中职培养目标层面,实现了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有机整合的总体培养目标,实现了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的个性特色发展,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兼顾学生就业、升学的个性需求。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了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四门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成绩记录两个部分。一方面考核学生对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等级的专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各类技能竞赛获奖证书等获得情况的客观记录,反映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现实水平。我认为,《实施办法》有三大特色。
1.准确把握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相互关系
既保证了在统一的课标条件下,学生能达到语、数、英、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又保证了一定课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均纳入了学业水平评价内容。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实施办法》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分为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信息技术基础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且为学生选考,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而且考虑到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需要,各科目考试一般在学生入学后3个学期内完成,这也就保证了所有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业水平教学。这些都充分考虑了中职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2.准确把握了文化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体现
职业教育的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的,如机电大类专业中的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制图、钳工制作、数控编程等专业课程中的刀具转速计算、钳工零件交点坐标计算、零件编程中不同曲线组成的外形轮廓节点坐标的计算等,都涉及数学课中的三角函数、圆方程、椭圆方程等知识。因此,四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标充分体现了对计算、推理、演绎等能力的培养,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准确把握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
《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是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及相关职业素养养成情况。人的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养成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培训中,也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使职业规范成为职业习惯。此外,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成果的记录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行业、企业、人保部门等有影响力的职业资格证书都可作为记录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将职业特性更多融入职业教育各环节的清晰思路,也遵循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一轮改革,即准确把握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牛鼻子”,这将全面促进升学和就业两个市场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