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规划》提出,构建高校“二维”分类发展体系,“二维”分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与以往有什么区别?

发布日期:2015-12-29 字体 [ ]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国家和上海市一直在探索的管理方式。 十二五 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然而,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内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存在盲目追求 高、大、全 、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等问题,与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因此,在《高教规划》中,将高校分类管理的目标制定得更加明晰,按照 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 的基本原则,科学确定每一所高校在 二维 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避免资源过度分散、学科专业设置过多过杂。
二维分类 主要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承担科学研究类型两个维度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将高校划分为 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 四种类型。 学术研究型 高校以培养创新型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 应用研究型 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创新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 高校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突出特色性; 应用技能型 高校主要培养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突出行业性。
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将高校划分为 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 三个类别。通过 二维分类 ,目标是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立足学校定位,聚焦发展重点,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不鼓励学校铺摊子,都做大而全的学科体系。
与以往分类方法相比,此次分类的目标更加明晰,而且着重 强调了学生培养目标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并不是从 教师科学研究 的特征出发进行分类。并且,此次高校分类管理的实施,重心将围绕学生培养的水平,会按照 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 的基本原则,根据每一所高校在 二维 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合理确定高校的资源配置,包括基本建设、师资配备和财政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