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张珏解读《高教规划》

发布日期:2015-12-29 字体 [ ]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目标,是各地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发展大计。然而,究竟选择和采用什么样的预测方法与研究路径,才能保障设计的目标真正发挥统领性、导向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作用呢?日前出台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系统路径。
一、与上海的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
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上海承担先行先试和率先改革发展的重任,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治理体系创新等方面,被赋予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角色。承担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大使命,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和发展高等教育,尽早改变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相对水平及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依然不高、不强的短板。
按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规划路径,《高教规划》采用仿真模拟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研究高等教育规模与人口、人均GDP、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主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参照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以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等指标,并充分考虑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带来的规模增量扩展空间,确定上海高等教育规模从目前的100万左右增加到2030年的14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从相对规模上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匹配度。
二、与区域转型发展相对照
面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要求,上海正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为突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着力加快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和全面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迫切需要合理调控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以及不同层次人才的合理结构,避免供给结构失衡方面的问题。
《高教规划》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上海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对照的规划路径,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学科类型人才供需关系、就业现状、就业前景以及类型可替代关系,将为上海供给的人才重点确定为医学、理工农、经管、法学、艺术学、文史哲教等六大类型,预测未来需求,并充分考虑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客观需求,确定2030年需要提供医学、理工农、经管、法学、艺术学、文史哲教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比重,以满足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对主要人才类型的结构性要求。
三、与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需求相适应
上海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全局性目标和总体部署,着力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和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培育与发展。同时,围绕提升城市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上海也在大力培育和发展一些知识密集、低耗费、环境友好、互联网+、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服务、文化及创意产业,这就要求上海高等教育为重点发展和培育产业提供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等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适用性人才。
《高教规划》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规格与上海提升产业结构重心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路径,采用抽样调查、案例分析及系统数据模拟等分析方法,引入国际大都市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充分考虑提升上海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满足更多人群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及其服务的实际需求,分析和确定不同层次各类人才规模增减变化,再将不同类型的人才供给与专、本、硕、博四个人才供给层次相交叉,确定2030年需要提供专、本、硕、博四个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人才比重,以满足上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与其他重点培育产业未来发展对不同层次与类型人才的结构性要求。
四、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和任务,上海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了不断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基本格局。尤其在改革办学体制、创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以及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与经验。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对照,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面临与国际大都市的匹配度、支撑能力、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的重大挑战,在规模发展能级、人才培养结构重心、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人才培养体制、增量分配体系、资源配置格局等方面,都需要科学规划、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高教规划》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以及供给体系布局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特点、培养能力现状、未来变革态势以及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规划路径,在定量分析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分布现状以及制度和资源制约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便利化的必然趋势,确定2030年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四类院校承担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的比例,为未来合理安排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合理整合资源以及调整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确定2030年普通高等教育与网络等多种形式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比例,为上海未来形成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发展形态、为更多的人选择更适合的接受高等教育方式,确定了合理的制度框架与可行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