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副所长杜瑛解读《高教规划》

发布日期:2015-12-29 字体 [ ]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界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围绕高校分类一些地方产生过不少的方案设计,但这些分类多数比较注重强调高校的“层次”,对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毕业生职业倾向的区分、以及研究类型的区分考虑相对不足,未能充分体现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服务面向,加上缺乏相应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以致高校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高校办学模式趋同也成为了当下的一个实践性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强调特色的时代,高等学校需要以自己的特色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如何通过分类管理把高等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和内涵发展上来,迫切需要构建具有资源配置指向功能的高校分类体系。《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学科专业结构的二维分类体系,抓住了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并以规划的方式率先迈出了分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强调特色的时代,高等学校需要以自己的特色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一分类体系的构建和分类管理的政策将有利于高等学校把发展的内驱力转到重特色和内涵发展上来。
一、有利于保持和促进高校多样性
保持和促进高校多样性是《高教规划》构建高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与落脚点。合理的分类有利于高校按照各自适合的特色准确定位,争创同类院校中的一流。“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被视为多样化的主要机制。”“决策者和专家普遍认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育扩张下越来越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动机,也能够服务于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工作需求。”
上海高校分类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的个性化,推进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建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秩序,防止高等学校的趋同发展。二维分类框架的作用在于引导高校更鲜明地展示自身特色,在多领域而非一方面进行超越。借助于二维分类体系,院校将在指标维度构成的二维体系中,通过辨认彼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确定归属,并在既定的单元框架内进行比较。以两维度的分类标准从不同方面反映高校的特质,也便于选择从某一侧面对不同的学校进行比较,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同质化发展。二维分类试图通过分类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重组的方向,通过分类管理引导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二、有利于淡化层次,彰显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
构建分类体系有助于淡化高等学校的等级、层次,可避免高校追求单一的高层次,避免一元化趋同办学。大学分类不应该是大学“身份”的象征,它应该是大学责任和使命的体现,应该彰显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办学导向。《高教规划》根据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来确定大学的分类维度,按照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区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引导每个大学要根据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课程、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贯彻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办学导向。
三、有利于扭转高校追求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倾向。
学科是高校办学的依托和主体,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高等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在高等学校发展定位中,学科专业定位一直是重点和核心。《高教规划》注重区分高校自身科类结构的多元化(综合、多科、特色等),依据学科集中度水平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的学科结构类型区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这一分类维度体现了引导高校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全力扭转高校追求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倾向的管理导向。
四、有利于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
《高教规划》根据二维分类体系对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明确的发展定位目标,包括办学类型、学科结构和中长期事业规模,并据此指导每一所普通高校制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根据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办学规模核定、人员编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通过分类评价判断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依据高校发展定位和建设的不同目标,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不同侧重的评价导向,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并将其与资源配置特别是经费拨款联系起来,推动高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根据对学校办学水平的绩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资源投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各类高校合理分工、科学定位、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办出特色,充分发挥了配套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对高校分类发展的引导作用,创新了资源配置策略,体现了支持高校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的政策导向,必将促进不同高校聚焦一定的服务面向争创一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维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使上海高校分类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步伐, 以机制和标准建设引导高校自主发展定位,凸显了政府由管理转向治理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上海高校分类管理坚持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原则,以标准和机制建设推动与分类发展相匹配的资源配置策略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践行了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治理改革,必将助力上海尽早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治理模式,也必将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兄弟省市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参考性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