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首次提出了高校“二维分类”的概念与分类标准,即按照
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等学校划分为“
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大类型;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布局,将高校划分为“
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大类别。
据此,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将形成纵横“十二格”的“二维分类”布局:
高等学校 二维分类表 |
按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区分 |
学术研究 |
应用研究 |
应用技术 |
应用技能 |
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布局区分 |
综合性 |
|
|
|
|
多科性 |
|
|
|
|
特色性 |
|
|
|
|
一、“二维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对高等院校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进而促进高等院校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社会各领域各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是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群体需要在多样化发展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研究、设计高校分类,并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学校自主明确目标定位,聚焦发展重点,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和结构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普遍采用的高等教育分类主要是一维“阶梯式”分类模式,或是按学校管理的隶属关系来分,如“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等;或是以学校办学条件、层次和发展基础来分,如“985院校”、“211院校”、“老本科”、“新本科”、“高职高专”等;或是以学校教师的功能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而这些分类均未能充分体现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服务方向,加上在学校办学、学科专业和教师评价方面的指标也缺乏相应的分类导向,以致高校发展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依据高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发展重点,以高等教育“二维分类”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引导上海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并在各自“队列”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对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和布局结构规划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二维分类”的思路与依据
首先,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引导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提供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其次,学校的“类型”无“层次”高低之分,“二维分类”不以“水平指标”作为分类标准,以促进高等学校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二维分类”及其标准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1.将高校培养的人才分为研究和应用两个大的类型,具有普遍的共识。
最具影响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将高等教育(5)分为A、B两大类(5A和5B),A为本科及以上高校,B类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其中,A大类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未来的研究人才、如以后读博士,二类是培养各种专业应用人才,即培养大量的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
2.“知识体系”和“人才类型”的假设。
人类从事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职业”类型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的探究与发现);(2)科学假设与验证(科学原型的发明、创造及其验证);(3)技术原型与验证(从科学原理到应用的转化形式);(4)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原型实现为产品的开发、设计);(5)生产技能工艺开发与应用;(6)产品技术(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遇到的问题)。
按上述六类职业人群的知识体系分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可区分为:学术研究(科学原理发现,科学原型验证)、应用研究(技术原型验证,技术开发应用)、应用技术(工艺开发)和应用技能(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四大类。
三、“二维分类”的目标与内涵
通过“二维分类”,一是
引导高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鼓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避免高校过度追求“大而全”。二是
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导向。以此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办学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立足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
建立分类评估、绩效拨款的政府投入机制。推动高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
根据上述基本目标,高校“二维分类”的内涵是:
(1)
学术研究型院校以培养创新型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承担知识、理论创新职能,以基础性研究、科学发现和科学原创为主。学科专业布局以“
综合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理论与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稳定培养规模,着力调整人才培养内部结构,不再承担专科层次人才培养。
(2)
应用研究型院校以培养知识及理论应用研究与开发人才为重点,以专业理论应用、技术原创等方面的研究为主。学科专业布局以“
多科性”、“
特色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专业化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增加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加本科生在学人数。
应用技术型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技术应用、生产工艺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主。学科专业布局按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行业特性,以“
多科性”或“
特色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产教融合,与相关产业、行业对接,通过产学合作协同创新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比例,以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合理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
应用技能型院校以培养操作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专业布局以“
特色性”或“
多科型”为主。适度控制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增长;立足适应不同行业及工作岗位的新需求,按照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控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和培养方案,着力提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操作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