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122号政协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9-12 字体 [ ]

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现代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的建议:强化德育,拓展实践,理念引领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教育则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资源,是培育高质量教师的关键途径。只有优化现代师范生培养体系,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师范人才。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旨在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市教委积极鼓励高校申报“国优计划”,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30所试点高校之一,首期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208人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由一流大学承担部分中小学教师骨干的培养输送任务,可以更好地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等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是师范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关于“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的建议

  上海各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将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纳入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系统设计和培养创新。

  复旦大学把“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作为学校探索学科交叉协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试点,开展系统设计和培养创新,包括建设指向未来教师胜任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无缝衔接”的职业准备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聚焦“教师胜任力”,学校提出“国优计划”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师德高尚、学识博通、专业精深、钟情教育事业、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3+3”合力育人培养体系,构建“教育学院+学科学院+实践基地”三方贯通、“教育学导师、学科导师和实践导师”三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的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依托学校多学科交融、理工见长的优势,教育学院与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相关理工农医等学科学院和单位深度合作,量身打造涵盖数、理、化、生、科学与技术教育等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共享校内 40 余门学科精品课程。为每位学生配备3名导师,分别从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学科前沿和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研究方法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

  同济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理工学科的优势,结合教育学科方面已形成的特色,如开展教师资格免试认定、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教师教育微专业等,精心设计具有同济特色的“国优计划”实施方案。学校整合多学科优质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教学团队,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课程,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按3种类型进行培养:一是教育硕士学位。二是理工科硕士或博士+教育硕士,即双学位。三是理工科硕士或博士+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华东师范大学采取“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实践历练+养成教育”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完善“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推行新师范建设。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研讨式授课、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支持多场景中的自主学习。

  二、关于“开展系统德育培养计划”的建议

  近年来,市教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帮助师范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布局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开设个论课程,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强化教书育人能力。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大实践与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建设“行走的课堂”。如,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的“习近平在上海”课程,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2024年,市教委拟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于漪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开发《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家精神》等课程,试点将于漪等教育家精神相关课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必修课,全面培养师范生的品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各高校在“国优计划”中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复旦大学在“国优计划”培养方案中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职业伦理”设为学位必修课程。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均将“心理发展与教育”设为“国优计划”培养方案学位必修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善用实践“大课堂”,培育教育“大情怀”。2021 年的暑期“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实践团拜访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点燃学生心中对基础教育的奉献之火。2023 年的“子午连心”暑期学校实践团带着对基础教育的使命和热情,将教育理想播撒在洱源一中的三尺讲台上,收获对教育的坚定和执着,加深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涵养教育情怀。

  三、关于“加强实践教学机会”的建议

  自2019年起,市教委连续举办5届上海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推动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其中,上海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参赛对象为上海市高校师范专业全日制在籍本、专科生,竞赛考核项目由教学设计、说课、基本技能展示等项目构成。两项比赛均为培养卓越教师实践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各校在培养未来教师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复旦大学与长三角地区的市、区教育局开展合作,探索建立“国优计划”研究生“订单式”培养制度,共同探索高校与区域共同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为构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将探索建设“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为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和评价改革提供扎实基础。同时,将这些成果辐射到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学习,为创设一个更好的科学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生态积累经验。上海交通大学设置一年“浸润式”教育实践锻造过硬本领,系统设计实习实践内容,从专业应用角度出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实习机会,促使学生在一年的实践中全过程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升学科教学技能,发展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能力。学校已与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七宝中学、南洋模范中学等1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立实习实践合作基地。实习实践期间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教学实践导师和一名带教班主任,分别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进行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历来注重与中小学合作,把实践教学资源引入学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积累经验。如,华东师范大学联动附属学校和其他国内外基础教育学校,深入实施项目制学习。在“国优计划”教育实践上,华东师范大学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条件,采用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方式,既安排沪上及周边优质中学见习实习,还安排国家实验室、创新型骨干企业参访见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和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济大学向包括上海基础教育名校和同济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学校在内的18所中小学,授予同济大学“国优计划”联合培养融合突破基地牌匾。这些基地学校深度参与同济大学“国优计划”项目,构建覆盖“招生选拔-课程讲授-教育实践-推荐从教-职后发展”人才全过程培养链条,探索“一校一策、一人一策”的培养模式。

  四、关于“梳理完善优化现有课程,开设交流平台”的建议

  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各校在“国优计划”课程设置中与时俱进,并积极开辟交流平台扩大教师交流渠道。上海交通大学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牵引,定位于开展现代网络教育和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发展趋势研究,力争在未来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形成 8 个特色课程模块。开设“未来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未来教师、未来学习和未来学校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未来课程的能力。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培养作为未来教师普遍需要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建设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学术共同体特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学校以国内外交流合作开拓本土与国际卓越教学人才培养视野。在立足上海本地优势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卓越教学视野,邀请国内外学科教学教法专家,定期举办学科教学工作坊,促进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通过参与各类中外交流项目、国际培训活动等,加强学科的国际交流与研讨,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育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利用相关院系教学资源,开设现代数学、现代物理、现代化学等学科前沿类课程、学科专业科研训练课程以及“科学技术史”“人工智能概论”“科学与人文综合讲座”等交叉类、综合类课程,注重学科专业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济大学设立“国优讲堂”,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开展系列讲座。学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同组建“国优计划”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探索建设“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推动优质中小学与教学名师深度参与招生选拔、课程讲授、教学实践、论文指导、就业推荐、职后跟踪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下一步,市教委将继续发挥好高校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师范生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教育引导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继续通过专业、课程建设和大中小学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举措优化完善现代师范生培养体系,积极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作用,切实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交流分享平台,为师范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经验。

  感谢你们对上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4年5月17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