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02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0-27 字体 [ ]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浅谈ChatGPT等AI引擎高速发展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与应对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通用大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引发社会结构剧变,改变未来的产业生态以及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能给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带来变革,而变革的重点最终将发生在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诚如委员所述,ChatGPT是对过往学习经验的颠覆,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习”。市教委非常重视以ChatGPT为代表的阶段性智能化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教育科技的影响,已经在通用大模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您的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吸纳。

一、关于“政府层面应尽快加强对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的学习研究从而实现控局”的建议

近年来,市教委支持高校积极参与通用大模型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复旦大学依托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MOSS,在国内首次打通让生成式语言模型理解人类意图并具有对话能力的全部技术路径;联合阿里云、中国电信共同打造并上线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以先进的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目前首个基于CFFF平台训练的科学大模型成果已正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白玉兰科学大模型1.0版”,依托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开源发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参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研发。整体而言,上海相关高校在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大模型开发方面,在理论、研发和人才方面拥有一定基础。

二、关于“教育层面应正视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调整破局”的建议

近年来,市教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作出整体部署,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本市中小学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时空,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例,相关学校与医院、高校、场馆、实践基地建立中医药进校园的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程学习及实践活动。如,西林中学的“本草西林创新实验室”、铜川学校的“铜川本草园”实验基地、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与香山中医医院合作的“香杏中医”课程;市八初级中学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实践工作站、初中生中医药创新教育试点基地”的首个试点学校;同济初级中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开设《身边的中草药》特色课程群。

二是在2018年推进新一轮中考改革时,将“地理和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纳入中考计分领域。在评价积极导向下,本市初中学校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入实践和探索,在“空中课堂”建设中录制了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视频课供全市学校参考借鉴,提炼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水平分析模型,将跨学科学习推向深入。2022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市教委组建小学各学科研究团队,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研究对象,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遴选11所实践研究校,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此外,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推进中小学跨领域实践创新课程建设与实验,开展中小学前沿科学、前沿技术、创新课程、创客中心、理科实验、数字化实验等课程研究,实施多类型的课程和多样化的学习,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是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基于教学目标,开发体现差异性的学习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基于数据采集与分析,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特征,自动推送针对性资源,提供相匹配练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分析资料,加以梳理提炼,发展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能力。研发学科互动工具,引导学生应对挑战性问题,借助数字软件及设备,深入探究,形成创造性结果。对典型结果开展比较、分析、评价、反思活动,发展批判性思维。同时,注重技术背景下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安全、合理、合法并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责任心的技术使用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技术设计者,具有理性判断力的技术反思者。

(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是2018年起,市教委支持本市35所高校开展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推动高校拓宽专业口径,设置大类专业,开展通识教育,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促使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支持学生在主修专业外辅修或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建立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支持机制。

二是支持各高校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通过技术+人文、文科与文科、文科与“理、工、农、医”等学科结合,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开展个性化教育,在实施大类招生和转专业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需求。通过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基计划”等,满足拔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ChatGPT等信息技术的同时,始终坚守人文教育,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在课程建设中,强调育人理念与思政元素融入,以学生育德成效作为课程建设质量的基本评判标准,促进各类各门课程增强育人意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支持高校建设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课程,举办首届上海高校示范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等,充分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示范项目建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等,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步,市教委将进一步积极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支持复旦大学等高校牵头,会同各创新主体开展“AIforScience”改革探索,开发适用于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大模型体系,引领科研范式改革,营造良好科学生态。同时,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革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感谢您对上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