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68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0-27 字体 [ ]

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高等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作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你们提出的建议对充分发挥上海高校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完善学科和科研布局,实现‘强基’、‘筑原’、‘攀峰’多轮驱动”的建议

学科是高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平台,“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领域一流带动学科一流、学科一流带动学校一流。

一是深入推进基础学科建设。市教委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持续推进高校基础学科建设,目前围绕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高峰学科。持续推进强基计划,支持高校加强重点领域人才自主培养,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上海高校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涉及数理化生等多个基础学科领域。

二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市教委于2021年出台面向“十四五”期间的《上海高校学科建设与优化布局规划》,提出建设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的理学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工科学科、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农医药学科、彰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面向未来发展的交叉学科的目标,并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如,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求,依托上海总体优势力量,通过校校协同,打造实体化研究院,市教委布局建设了一批IV类高峰学科;为进一步支持本市地方高校具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学科领域方向加快形成突破格局,以点带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市教委遴选新增了一批Ⅲ类高峰学科。

三是积极推进顶尖学科建设。为支持国内处于顶尖水平的学科、若干领域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及部分基础学科在若干领域加快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市教委持续支持I、II类高峰学科建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上海共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入选。同时,我们对国内外相关学科排名进行综合分析,部分高校学科已逐步跻身世界前列。

二、关于“提升高校创新策源能力,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议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市教委、市科委等从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高校相关保障支持,推进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一是完善政策资源保障。市教委于2021年印发《上海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发挥学科、科技、人才优势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市科委依托高校院所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通过探索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并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形成一批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制度;面向市属高校,优化实施地方院校能力建设计划,实施以三年行动方案为引导、定向择优的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引导地方院校聚焦特重点,培养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专业人才。

二是完善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上海高校牵头建设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集成攻关大平台、5个前沿科学中心和50余个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目前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13个存量和若干新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于今明两年完成重组。同时,市科委通过推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能力重组,市教委通过依托相关高校布局建设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和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布局。

三是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市教委布局建设一批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校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围绕商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领域推进联合创新计划,由牵头企业负责制定攻关需求,由高校提供科技、人才等支撑。市科委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型企业联合实施“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市教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上海重点发展领域,培育30个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联合上海市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解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四是支持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内涵能力建设,推动校内高质量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经过多年的建设,不少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4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6所高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所高校获批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此外,市科委、市教委重视环高校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动其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器”,并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目前“大零号湾”“环同济经济圈”“环上大科技园”等都已初具品牌效应。

下一步,市教委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和科研布局,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产出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支撑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感谢你们对上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