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取号:AA4202000-2022-008             发布日期:2022-02-28字体 [ ]

沪教委体〔2022〕3号


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

现将《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2年1月21日



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要求,持续推进上海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结合本市学校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当前形势

(一)工作基础

“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体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聚焦2020年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系统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健全体育竞赛、训练和课外活动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场地保障能力。目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教育综合改革相协调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基本形成,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得到激发和培养,身心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系统实施。全面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的大中小一体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推动中小学开设7种以上体育项目,创建形成“一校多品”。不断优化和改进体育课教学,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有序推进小学阶段每周增加体育课时,着力保障和促进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高中阶段全年专项时间不少于180小时)。

2.校园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特色校,建立“四横、四纵”赛事体系,打造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扩大校园足球人口。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坚持面向人人,搭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赛事活动平台,举办单项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等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发挥赛事活动育人效益。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创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及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3.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学校体育评估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建立监测、评价、反馈、保障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定期开展监测评估等工作。有序做好体育中考改革工作。制定发布全国首部面向普通青少年学生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体系。研究建立涵盖态度、行为和成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理论体系,全面实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工作。

4.师资场地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加大体育教师招聘力度,探索实施兼职体育教师制度,推动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进校园。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开展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等专项培训。完成足球、篮球、排球及田径等四大联盟布局,推进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建设乒乓球等市级精英训练基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5.人才培养布局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深化体教结合,开展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建设工作,构建以足球等9个重点项目为主,若干个传统、新兴运动项目为辅的“9+X”布局结构,促进课程、师资、场地等的有序衔接。完善学校体育宣传体系,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青少年全面发展、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形势

本市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体向好,但对标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最新要求,对照社会各方面对学校体育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期待,特别是在如何进一步与城市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目标相协调,如何围绕学生体质增强、体育素养水平提升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等目标,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等方面,仍面临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1.学校体育应进一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上海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健康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观、教育观和体育观也将发生转变,学校体育工作亟需进一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2.学校体育应进一步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未来五年是上海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关键五年,学校体育在如何进一步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强化“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教会、勤练、常赛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方面,仍面临较大考验。

3. 学校体育应进一步破解自身发展长期存在的制约。长期以来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在未来五年仍将继续存在。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铸造良好体育品德,促进体育素养水平整体提升,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均将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极大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让体育回归育人本源,努力开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发展定位相协调、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以及市民期待相契合的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学生体育素养发展、评价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育人导向进一步树立,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更加协调、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更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形成。教学、训练及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学校体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各学段衔接有序、资源有机整合、课内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中小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普遍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从校园中走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五育”融合,因材施教,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理念放在首位,推进高水平体育教育普及实施,固本强基,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2.坚持聚焦关键,创新发展。针对制约上海学校体育高品质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动力来源,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形成具有上海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学生体育素养发展、评价和保障体系。

3.坚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助力上海教育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向全体学生,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大任务引领计划

(一)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行动计划

1.全面推进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构建完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理论体系,完善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及体质等评价指标,改进和丰富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建设体育意识与知识题库等,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全面实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建立并组织实施以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为重点的智能化测试及信息采集等标准体系。推进体育素养评价与日常教学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有机整合,强化培训宣传、过程管理及反馈指导,建立常态化评价机制,定期发布体育素养评价报告等。推动创建全国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改革试验区。

2.系统实施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在做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实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激发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活力。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及要求,完善市、区、校监测管理体系,做好学校体育综合评估、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评估及学校体育政策实施评估等工作,并纳入对各区、学校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做好体育中考改革相关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组织测试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3.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强化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建立健全体育素养智慧服务平台,形成市区校三级结合、互联互管,面向人人、分层分类的管理体系,推动学校体育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做好学校体育评估及体育素养评价数据综合分析及运用,根据所反映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过程和成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方案及运动处方,强化“主动健康”意识。将体育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在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选拔、中考等中的应用。

(二)学校体育“一条龙”培养布局行动计划

1.夯实项目发展基础。促进学校体育项目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因地制宜,广泛开展7种以上体育项目,并形成多个有特色、有影响、有优势的品牌项目。加快校园足球普及发展,做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及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等创建工作,推动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试点发展新兴项目,健全教学、训练及赛事体系,形成中西融合、海纳百川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优化项目布局结构。构建以足球等9个重点项目为主,射艺、棋牌等传统项目,冰雪等新兴项目为辅的市、区两级“9+X”布局结构。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各学段间培养衔接及校际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高中阶段学校的示范引领效应和资源优势,推动与初中、小学共享优质课程、师资及场地等资源,形成各学段间有序衔接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选育才、科研监测和科医保障,完善发现、培养、跟踪及输送紧密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相关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创造发展空间。加强与高水平专业俱乐部合作,拓展优质课程、教练及场地等资源。强化高校示范引领效应,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指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体教融合推进行动计划

1.优化学校办训模式。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将课余训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学校组建各项目兴趣小组、社团及俱乐部等,利用放学后、双休日及寒暑假等开展体育训练及活动。强化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学校日常课余训练制度,完善校运动队选拔办法,确保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水平。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及网球等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2.构建分级训练体系。以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学校为重点,整合利用优质训练资源,建立校际、区级定期集中训练制度并强化督导。完善足球、篮球、排球及田径等校园运动队联盟建设运行机制,发挥市级学校体育精英训练基地及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市级单项训练基地作用,围绕国家级及以上赛事做好相关人才选拔及集训等工作。支持各区试点建设体教融合学校。支持学校承担市级、国家级及以上重要赛事的承办、集训及青训等任务,强化赛事引领带动效应。

3.不断提升训练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人才培养规律,构建训练课程体系,建立研训一体化机制,不断提升课余训练专业水平,强化文化教育保障,促进实现学训平衡。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激励机制。探索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不断健全相关准入和考核办法,鼓励体校教练员到校开展高水平训练,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推进专业运动队“市队校办”,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训练中心)、社会场馆、运动基地及专业俱乐部等体育场地向学生公益开放。

四、重要举措推进计划

(一)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行动计划

1.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保证小学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初中、高中阶段学校逐步增加体育课课时,落实体育活动课、广播操及眼保健操要求,实施家庭体育作业制度,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运动时间。推动高校在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关于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等要求。

2.加强课程改革建设。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现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全面推进“双新”工作,提高上海新课程实施质量。全面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的大中小一体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强化监测评估,开展课程开发,促进中小学生掌握至少2-3项运动技能。评选各不少于100门的市级高校体育精品课及中小学体育示范课,探索推出一批学校体育特色课。借助信息科技手段赋能提升学校体育智慧化水平。

3.提升阳光运动质量。创新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支持学校建设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活动课、兴趣课、选修课,用好社会专业力量并建立相关准入及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课外、校外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家庭、学校及社会协同,保障课间休息及室外活动时间。健全学生健康发展综合干预体系,深化医教融合,针对青少年学生视力问题等体质健康短板,加强科学指导,宣传普及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预防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赛事活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1.健全赛事活动体系。建设完善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国际交流比赛为一体的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发挥赛事对推动普及、促进提高及选拔精英等的作用。将赛事活动有机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举办经常性班班赛,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校级运动会,并以多种形式促进全员参与。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大联赛,定期举办市级学生体育锦标赛。

2.发挥赛事育人效益。不断优化学生体育赛事项目类型,挖掘赛事育人潜能,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顽强拼搏精神。开展学生裁判员、小记者等培训,吸引青少年参与赛事活动。依托上海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优势,组织学生观摩体验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国家级及以上重大赛事激励保障机制,对相关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发挥赛事对新兴项目进校园的带动引领效应,建立完善课程、训练体系,强化赛事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过程中的应用。

3.提升办赛专业水平。研究制定学生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各区、学校优质资源,形成市、区、校三级办赛模式。制定完善竞赛规程,不断提高办赛水平,提升赛事保障能力,举办项目类型丰富、办赛水平专业、参赛基础广泛、办赛效益明显的体育赛事。发挥协会等专业力量在赛事组织、裁判员培训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承办国家级及以上大型赛事,打造至少3-5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推进完善学生运动员注册办法。

(三)校园足球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1.促进校园足球普及提高。树立全面育人导向,推动校园足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做好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定期举办市级校园足球文化节,推进校园足球精英训练工作,完善优秀人才选拔评价办法。

2.完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办好“四横、四纵”校园足球赛事,定期举办校园足球联赛、杯赛等重要赛事,完善赛事质量监测评价制度,不断提升赛事影响,发挥竞赛育人效应,进一步强化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建设。

3.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依托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深入推进校园足球“一条龙”布局建设,促进大中小学人才培养有序衔接。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评估制度,定期发布校园足球发展蓝皮书及发展趋势报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完善引进机制。配齐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兼职教师制度,明确相关岗位要求及考核办法。探索建立跨学校优秀体育教师流动机制。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推动完善相关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2.健全培训体系。立足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要求,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围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一条龙”人才培养布局等重要任务推进,建立分层分类的体育师资培训体系,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探索建立相关能力标准。发挥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作用,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及教学论文评比等,培养一批优秀体育教师。鼓励学科教师“一岗多能”,承担训练及赛事活动组织工作。推进高校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体育师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完善裁判员、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

3.完善评价激励。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将评价导向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多少”,从课时数量转向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优化体育教师岗位设置,体现体育教师学科特点。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训练比赛及承担学校安排的各项课后工作任务计入工作量,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竞赛成绩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带训成绩奖励制度。支持体育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积极开展体育课题研究。做好体育教师相关表彰激励工作,鼓励体育教师申报各类有关评优表彰活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五)体育场地保障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1.挖掘学校场地潜能。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利用,指导场地条件受限的学校通过实施“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措施,拓展学生体育运动空间。推进学校体育条件基本标准逐步提高,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场地设施条件,推进多功能、智慧型体育场馆建设,满足教育教学、运动监测等需要。推进运动休整室建设,做好洗手设施、厕所、更衣室等标准化改造工作。

2.利用社会场地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引导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鼓励向学生公益开放。加强区域资源统筹,强化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作用,鼓励学校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规范用好社会资源,与周边社会专业场馆建立合作共用机制,拓展校园体育运动空间。

3.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校园体育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饮食安全、传染病防控和应急保障管理。全面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推进教室灯光、课桌椅及卫生保健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卫生条件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健全学生运动意外伤害预防、保障体系及应急处置机制。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培养体系。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各区要把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政策措施。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相关结果作为评价考核各区、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强化投入保障。将体育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学校体育评价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赛事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及场地设施改建等工作需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强化健康及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三)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及时做好先进经验总结工作,加大对特色学校、优秀个人及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强化青少年体育精神培育,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渠道,普及项目运动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等活动。增进家校互动、社区联动,加强社会宣传,营造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