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委体〔2022〕2号
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单位,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
现将《上海市学校美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学校美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2年1月20日
上海市学校美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国家和本市有关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
“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美育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工作要求,坚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融美于德”的美育理念,依托文教结合平台,全面深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
1.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和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篆刻进校园”活动,实施“百场昆曲进校园”“莘莘有戏”青少年戏曲普及系列项目。建立109所上海市篆刻试点校、9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基地、86所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2.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以课程创新和教学方式转变为驱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与评价研究。探索戏剧、舞蹈、影视、戏曲课程试点改革、艺术场馆现场教学模式,构建以国家课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和区域共享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艺术课程体系。
3.形成艺术品牌特色。坚持营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的艺术教育氛围,发挥市、区两级艺术团及特色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三团一队”(合唱团、舞蹈团、书画社团和乐队),并设立学校艺术总辅导员。启动学校艺术“一条龙”培养体系建设,完成本市学生“五大”高水平艺术团及联盟布局。
4.加强师资队伍与场地建设。提升艺术教师综合素养,完成三轮市学校艺术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共计立项课题260项;引进知名文艺家和文化创意人才,建设9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选派2批共36名中小学艺术教师赴德培训;开设5个校长艺术素养提升研修班;举办高校艺术教师、音乐美术师范类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成立高校美育教师联盟;承接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完成“四校六馆”艺术场馆修缮工程。
5.探索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建立学校艺术自评及区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完善6个试点区学生艺术素养测评工作。探索构建市、区、校三级艺术测评体系,推进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并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6.完善美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文教结合提质升级,重点开展第三轮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文化教育双向服务、促进机制,聚焦文化教育优质资源,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分层递进、整体衔接的文教结合内容体系,建设“五项”工程,依托十大平台,实施40个项目。完成第三届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换届工作,成立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
目前,上海学校艺术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大中小幼美育基本衔接,学校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局面基本形成,与上海国际化开放型大都市相匹配、具有上海特点的美育工作体系基本建成。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学校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上海今后面对整个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带来新的挑战。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生共荣,构建起“上海文化”的内涵基因和独特品质。上海具有相容性、传承性极强的“海派”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文化场馆等硬件条件和依托信息平台技术的传播媒体等发展优势显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为学校美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的课程改革积累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为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
同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社会资源需要更好地整合到学校美育的发展布局中。普及与提高如何兼顾、学段之间如何更好衔接、艺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学校美育师资结构性短缺、科学评价难以落实等问题将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持续考验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从实际出发解决难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遵循美育特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以美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当代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
2.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传承与创新同步”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面向每一位学生、给予特长学生充分发展”的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并将美育教育融入教育各个环节。加强美育教育的分类指导,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形成“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新局面。
3.坚持改革创新、整体提升。不断深化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学校美育课程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全学科美育”,在信息化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在文教结合机制中,打造美育精品课程,提升美育品质、创新意识和师资水平,逐步形成“全学科美育”“全员美育”“全过程美育”格局。
4.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把文教结合作为实施学校美育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全社会共同担当美育的责任,开发、整合、集聚、运用优质美育资源,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美育合力,构建贯通教育全领域和全学段衔接的美育新格局。
5.坚持立足上海、引领全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美育新渠道、新形式、新内容、新评价,融合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汲取好经验,形成上海美育工作特色。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学校美育合力,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艺术资源,持续深化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美育课程、美育师资、美育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科学高效,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中得到显现,基本形成中小学优质均衡化、高校全面通识化、专业教育精品化、大中小学高度一体化的具有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水平的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
三、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一)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实施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
1.构筑以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创意设计协调发展的美育精品课程群。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推进上海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受大学生欢迎的优质艺术通识课程;继续做好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加强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戏曲等课程建设。研发和完善教学配套资源、经典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资源,逐渐形成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品质优秀的艺术资源库。丰富校外美育课程内容,满足区域学校美育课程发展需求,形成一批美育“名课程”。
2.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美育教学特色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特色项目,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确保学生形成1-2项艺术特长。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打造一批美育“名学校”。
3.丰富美育实践载体,拓展美育活动渠道。聚焦“面向人人”,全覆盖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实现发展。大中小学要大力推广合唱、乐队、集体舞、校园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博物馆体验学习等群体性实践活动,加强市、区两级学生艺术团队建设和“五大”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及联盟建设,打造一批美育“名团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美育师资素养
1.深化美育教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配齐配好美育教师的机制。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艺术总辅导员队伍建设、艺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美育“名教师”。中小学在绩效考核中要加大岗位激励力度,鼓励高校建立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审考核机制,在职业发展和科研成果评定中提供支持。
2.引入社会优质文化资源,定期开展艺术教师和艺术教育管理者培训。通过项目引领兴趣特长发展,开展学校艺术总辅导员培训,举办校长艺术素养提升研修班,邀请知名文化人才对学生艺术团进行带团指导等,推动艺术教师队伍发展。继续开展上海市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基本功展示以及上海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与指导。推动高校师资主动支持基础教育美育开展,引进社会知名文艺名家或文化人才,建立高层次美育人才培养机制。
(三)营造“全员美育”氛围,实现美育环境优化
1.提高认识,明确学校“全员美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学校美育典型经验和实际成效,开展学校美育“魅力”系列评选活动。学校发展规划中要有美育的具体项目,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主动结合美育的资源、内容,充分发挥美育显性和隐性的育人功能。
2.优化环境,加强美育场馆设施配备的标准建设。中小学在现有标准配备美育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美育改革需要,逐步提高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高校艺术场馆建设。推进学校美育场馆升级,打造“一室一厅一馆”(舞蹈室、音乐厅、美术馆)美育示范场馆,加强场馆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建设一批适应现代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场馆。
(四)加强学校艺术“一条龙”项目建设,优化艺术项目布局
1.完善学校艺术项目布局,推进“艺术一条龙”项目单位的布局与建设。围绕布局项目,加强“艺术一条龙”高中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初中、小学布局安排,加强优质美育课程、高质量美育师资、优质场地资源等共享,完善学生艺术团和展演体系建设,定期组织研讨及排练,共同推进相关项目高质量发展。在人才选拔、课程设计、招生考试、竞赛展演等培养序列中进行统筹设计,及时总结经验,扶持一批引领效应突出的“龙头”学校。
2.提升“艺术一条龙”学校全面育人能力。以布局项目为重点,坚持面向人人,完善“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水平提升。制定有针对性的艺术骨干学生培养方案,实现学生多元发展,并在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和科研评价等方面实现相关项目高品质、系统性结合,促进各学段间培养的有序衔接。
(五)加大美育资源建设力度,激活美育资源效益
1.凝聚上海文教结合优质资源,完善公共文化和教育双向服务、双向促进机制。推进文教结合提质升级,形成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育人品牌。深化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和场馆建设,搭建本市重大艺术节展和学校对接交流的高端平台,提升学生艺术创作和舞台实践能力。
2.支持上海文化大数据体系与学校美育有效对接。依托优质文化教育单位(专业文艺院团、文化艺术场馆、校外教育单位等)开发并录制各类文化艺术课程,在市级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展示。融合应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形成一批新科技背景下的艺术教学重点项目,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艺术课堂”和优质课程全覆盖。
3.引进优质资源,提升五大新城学校美育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发挥五大新城新优质学校的中心节点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城乡学校,缩小与中心城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差距。
(六)推进美育评价改革,提高学校美育质量
1.学生美育素养评价要兼顾基础学习、特长展示和经历体验。建立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过程记录机制,通过美育素养评价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将中小学生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建立分项目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机制,推进测评结果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探索其在升学中的应用。
3.推进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学分方能毕业。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与年度报告制度,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文明校园等相关评价体系。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学校美育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艺术教育委员会咨询、协调、指导等职能。
(二)加强学校美育的经费支撑
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工作,完善投入机制。学校要加强对美育工作的投入保障,根据建设计划,加强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
(三)完善学校美育的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上海高校分类评价、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价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四)营造学校美育的良好氛围
坚持文教结合、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实现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双提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抄送: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
2022年1月24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