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委德〔2021〕38号
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局,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
现将《上海市学校德育“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学校德育“十四五”规划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1年12月7日
上海市学校德育“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及《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要求,结合本市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面融入上海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不断强化示范辐射,稳步提升队伍水平。德育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获评2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8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形成“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工作格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引领全国。率先在本科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率先开展以“中国系列”课程为特色的思政课选修课建设,率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改革探索并在全国推广,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评3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大幅增加。德育工作特色持续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区一品”“一校一品”建设,30个特色项目入选全国德育优秀案例。教育部在沪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展示上海德育工作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易班建设已辐射全国1600余所高校。将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全国中高考改革提供上海方案。德育队伍水平显著增强。学校德育队伍数量和结构持续优化,培训培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稳定优质的德育骨干队伍,涌现了一批“最美教师”“四有”好老师、“最美高校辅导员”等先进典型。依托“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取得重大突破。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生动教材,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国际竞争态势深刻变化,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潮交织激荡,这些都对学生成长环境、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上海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标培养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特征的研究和把握还不充分,德育工作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性还不强,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机融合还不够;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家庭、社会育人资源开发共享有待进一步深化,校外育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德育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推动上海学校德育工作守正创新、彰显特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着眼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美德养成,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努力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
具体要求:一是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德育内容序列;二是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和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德育资源充分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三是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和指导有效有度、学校和教师微观主体富有活力、社会和家庭全面深度参与的德育工作治理体系;四是形成一批德育综合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三、重点任务
(一)“铸魂提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
1.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推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探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若干专论课程、个论课程。指导中小学(中职)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实施“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建设计划。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行动,建设一批“善用大思政课”品牌项目。
2.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打造一批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品牌。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集体大备课、教学大比武、教师大培训和示范大巡讲活动。深化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一批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行走的课堂”品牌,建设家门口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信仰之路”主题实践教学。深化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维度相结合的评价工作机制。
3.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培育若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教育集团)。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思政课课程建设研究中心,加强各学段思政课课程内容有机衔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一体化的教研平台和集体备课长效机制,定期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推进思政课师资培训体系一体化建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研究制订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开展一体化培训。
4. 深化马院和马学科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相关文件,优化马院建设布局,建设全国重点马院,实施上海市重点马院和特色马院建设计划。加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高峰学科、智库、研究院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示范项目,推动马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推进高校马院同城平台建设,实施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马院“大手牵小手”行动。实施马学科人才支持计划,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名师、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培养一批本硕博连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发挥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等功能,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二)“德润课堂”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建设行动计划
1.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研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深化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培育一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加强课程思政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成立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加强专业指导和决策咨询,搭建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平台,定期交流、分享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对高校新上岗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2.聚力深化中小学学科德育。根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全面修订完成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教师学科德育全员培训,深化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百名学科德育名师”。推进课堂教学展示评优活动,形成千个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学科德育特色课堂,建设学科德育精品课例资源库。开展“百个项目”研究实践行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匠心匠艺”优质课堂建设项目。完善学科德育协同研究机制,建立若干学科德育协同研究示范中心。坚持德育贯穿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抓手,开展主题综合活动,注重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三)“知行合一”德育活动创新体验行动计划
1.开展经常性主题教育活动。系统梳理学生成长阶段必经的重大主题教育活动,规范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目标,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序列化、系列化。充分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主题,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发实施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以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持续打造“百年电影阳光行”“青春告白祖国”“新时代•中国说”等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2.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途径。打造书院制等“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开展“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工作模式试点,推出一线工作法等系列研究成果。建设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班团队建设示范项目,持续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投身科教兴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发展,发挥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作用,支持建设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晨晖党章学习社团等学生社团。
3.繁荣校园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施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宣传教育工程、红色文化普及工程、红色学府整理工程、先锋模范寻访工程、红色育人联盟工程,形成电影《陈望道》、上海高校红色往事系列丛书等文化成果。建设长三角地区学校文化育人联盟,开展海派文化传承与展示主题活动。开展文化根民族魂走红途“铸魂提质计划”。做精做强高雅艺术进校园、京昆戏曲进校园、军乐团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相约经典”学生公益票、“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等品牌项目。继续开展校园大师剧创编与巡演,建设校园实体书店,深挖学校校史校风、校歌校训、遗址遗迹、校园景观中的育人资源,打造校园文化新名片。开展“学生生态环保节”“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建设“服务育人”“劳动育人”等示范项目。
(四)“科学适切”家庭教育指导行动计划
1.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加强与市文明办、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推进市、区、校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办好上海家长学校,制定家长学校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开展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的创建与评估。出台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标准,遴选建设若干个区级家庭教育示范中心。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站点评估,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社会支持系统,引导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设网上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
2.促进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出台《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研制分学段、分主题的上海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优质资源库,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加强分层分类指导。指导各区、各校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程,不断丰富指导服务内容和形式。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体系,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教研制度建设,形成若干个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师制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研制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激励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五)“开放协同”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
1.深化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校外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全国校外教育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红色资源类、自然生态类、职业体验类等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联盟,发挥不同主题教育系列场所的育人效能。编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标准和指南,明确不同类型场所服务规范,形成学生校外实践的统一标识,并开展统一宣传。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社区学校、科创重点项目等育人资源向中小学生开放,建立“三公里社区校外教育活动圈”,推动实现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全覆盖。重点建设金山区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推进东方绿舟公共安全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和研学营地改扩建,命名一批示范性社会实践基地,形成示范引领、整体协同、优势互补的多元矩阵实践教育基地体系,完善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图谱。探索长三角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实施校外教育对口援建项目。
2.打造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品牌。推进“红色一课”实景课堂建设,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土地日、世界海洋日、世界环境日等教育契机,打造“我是未来劳动者”“智领成长”“社会大课堂全攻略”等项目品牌。继续扩大“进馆有益”中学生微论文征集活动、“行知上海·礼赞中国”中学生志愿服务及公益劳动风采展示等活动的影响力,提升活动内涵。加强长三角人文历史资源一体化探究及研学实践。健全课后服务机制,运用“请进校”“进场馆”等方式,促进校外公共资源菜单式服务更大发展。
3.健全校外教育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信息管理“易班博雅”平台,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主体和不同场域,规范过程记录、建立信誉等级制度。推进校外教育师资与场馆“教育专员”、团队培训及专业化建设,设立一批学生校外教育带头人工作室。建立上海市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上海市校外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推出校外教育工作计划和决策咨询项目。推进校外教育立法。构建任务导向和制度激励“双轮驱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共建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源投入校外教育,推动建立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行业标准,健全社会实践基地评估激励机制。
(六)“润心关爱”心理健康护航行动计划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课程教学比赛,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活动,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项目。构建常态化专题网络资源推送机制,定期精准推送给家长和不同学生群体。引导学生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终端设备,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合力预防网络沉迷、游戏成瘾和电信诈骗。
2.优化心理咨询(辅导)干预。发挥全市统一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作用,提高高校和区教育局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的知晓率与服务效能。加强各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室建设,打造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和示范校,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监测,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工作网络的预警防控作用,对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做好个别化、精细化干预与支持。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对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和关爱帮扶。实施医教结合项目,推动建立“学校-医院”对接机制,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学生医疗转介通道。
3.开展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完善覆盖大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以小学阶段生涯启蒙、初中阶段生涯探索、普通高中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规划、大学阶段职业选择为重点的生涯发展教育。强化对毕业班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有效整合生涯测评、生涯专题课程、生涯实践活动等,加强生涯发展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打造系列生涯教育精品课程,组建市级中小学生涯教育联盟,建设中小学生涯教育基地校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培育并推广生涯教育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4.建立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优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打造“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开发面向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全员导师制系列指导手册及教师培训视频课程,为全员导师制实施提供资源保障。研发学生关爱系统。
(七)“数智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
1.完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研制完善新时代网络育人制度文件。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网络思政改革,不断创新拓展网络育人载体、平台,建立网络育人和宣传矩阵。推进网络育人专门队伍建设,实施网络育人名师培育支持项目,探索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进一步优化易班建设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编制学生网络素养指南,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文明规范等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2.加强网络思政内容供给。设立专项课题,加强对新时代网络思政和网络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把握。打造更多主题鲜明、富有吸引力、适于传播的网络育人产品。办好“上海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大学生网络校园歌会”“校园大师剧音视频节目”等网络育人品牌活动。结合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开发系列网络思政融媒体产品,建好网络思政在线课程,强化校园文化优秀成果的数字化转化,形成网络思政资源库。
(八)“德能并进”德育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优化队伍培训体系。对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构建形成全覆盖、高质量的培训体系,编制分类培训大纲,开发优质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学分银行”管理。建设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中小学班主任等培训基地。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培养制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管理者能力提升项目。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学科德育专题培训,对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 “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2.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等名师工作室和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的内涵建设,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德育名师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德育领军人物。支持优秀德育骨干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周等活动,组织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举办上海市、长三角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时事课堂”展示评优活动,为培养优秀德育人才搭建平台。
3.加大成长激励支持。研制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文件,在优化配置与严格准入的基础上,完善德育队伍项目支持、评优评先、岗位津贴等激励机制。加大重要人才项目对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中小学班主任等的支持力度。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百优班主任等推选宣传活动。加大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等对德育队伍的支持力度。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宣传、文化、体育、科技、卫生、公安、财政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各区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要推进“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各高等学校、区教育局、中小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障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满足德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经费的使用管理,加强德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多渠道筹措德育经费,鼓励社会资源共同支持德育工作科学发展。严格落实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专项岗位津贴,将其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三)注重评价考核
探索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评价,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研制上海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出学校和区域思政工作质量发展指数。加强德育工作督导检查,将德育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四)营造良好氛围
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宣传德育工作优秀经验,持续开展大学生年度人物、美德少年等优秀学生典型评选表彰宣传。加强学风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探索建立校外教育荣誉体系,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加强德育智库建设,打造一批名著、名刊、名论坛。
抄送: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各区校外联办。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
2021年12月9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