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引“源头水”,巧筑“灌溉渠”——黄浦区基于区域资源开展未成年人红色教育

发布日期:2020-01-26 字体 [ ]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的重要讲话),黄浦区依托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基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着眼于未成年人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不断活化红色教育形式,打造未成年人红色教育品牌。

一、基于“四个需要”,明确红色教育意义

(一)应对新时代新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未成年人的红色教育,亟需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厚植爱国心,培育强国志,激发报国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只有这个阶段正确的“输入”和恰当的“灌溉”,才会有未来正向的“输出”和丰硕的“收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育新人”列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作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口粮”,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三)改进未成年人红色教育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红色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形式,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具体包括:

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单位在开展未成年人红色教育的过程中,直接使用为成人学习所编写的材料,忽视了青少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些未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二度开发”,造成了“小学生听不懂”“中学生觉得浅”等问题,所以教育效果往往是“不入脑”。二是互动性不够,成人对青少年单向灌输的多,互动体验的少,教育方式上没有考虑“互联网一代”对于交互性的要求和偏好,容易造成教育效果“不入心”。三是代入感缺失,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如果不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代入”使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和激荡,许多内容是不易于他们理解的,容易造成教育效果“不入行”。

(四)开发区域红色资源的需要

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是国歌首唱地,也是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127处红色遗迹,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黄浦的土壤。近年来,黄浦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红色教育活动,努力发掘“党的诞生地”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不断引红色、革命的源头活水灌溉未成年人的心灵,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努力转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和文化产品,提升他们在红色教育中的参与度,提升教育效果。

基于以上的思考,黄浦区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未成年人红色教育的四大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的未成年人教育专项建设,为黄浦青少年打造红色版图;二是进一步推进红色教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体现区域特色的红色课程;三是进一步拓宽红色教育的空间,尝试开展线上红色教育活动;四是进一步丰富红色教育的路径,形成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新模式。

要求每一个黄浦学子在就读期间至少做到“四个一”:即知道一名与黄浦有渊源的革命人物;了解一件发生在黄浦的革命历史事件;寻访一处黄浦的红色教育基地;参加一次学校或社区组织开展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各学校均把上述要求纳入了综合实践课程(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志愿服务和研究性学习(高中)以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二、广引“源头水”,打造红色教育版图

(一)“红色学习圈”,打造资源版图

多年来,黄浦区不断整合各类社会实践资源,以《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为载体,形成“多彩学习圈”海派文化实践体验版图。通过确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将区域内1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着力打造“红色学习圈”。广大中小学生手持“护照”参观场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等知识;参与互动答题,反馈学习成果;开展微调查、微研究,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优势互补。红色教育基地与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合力发掘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孙中山故居等。学科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将各个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内容与思政、历史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开发基地参观寻访的“学习任务单”,使参观寻访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

二是项目共享。各红色教育基地单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寒暑假不定期推出实践体验项目,为未成年人假期生活、探究性学习、亲子活动、团队仪式活动提供丰富的选择。如卢湾一中心小学与“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组建“红喇叭”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孩子们在讲解员的辅导下,逐步掌握用普通话、沪语及英语向各地参观者进行介绍;光明中学学生学习新思想理论社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课堂搬到了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

三是课程共建。部分学校结合校情、生情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的二度开发,积极推进“馆校合作”,打造校本红色教育课程。如卢湾二中心小学将属地的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将五年级教材的“国父——孙中山”一课的上课地点放到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解说员扮演孙中山先生,为孩子们讲述“中山装”的来历,一件件藏品帮助小学生全面了解“建国方略”,使道德与法治课一下子变得“有滋有味”“身临其境”。

四是串珠成链。将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主题化的串联,形成红色寻访路线。一方面依托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资源,由街道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和社区学校,由“老中青”携手开展红色人文行走活动,形成若干“经典线路”,如“海派黄浦,红色魅力”(从“党的诞生地”到“国歌唱响地”)、“海派黄浦,红色荣耀”(环人民广场红色资源带)以及“雏鹰仪式教育研学路线”等。2018年以来,黄浦区开展“文文明明访遗迹,红色行走续传奇”青少年红色人文行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意,鼓励学生将红色教育基地“连点成线”,打造更多的红色行走主题线路。

(二)“红色校史”,打造课程版图

黄浦区教育系统有5所学校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余所学校具有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其中包括《卖报歌》的诞生地报童小学、被誉为“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的储能中学以及培育了《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的格致中学等。结合区学校德育特色共享课程的推进,黄浦区推出“红色基因”校史寻源课程板块,鼓励学校发掘校史中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事迹等其它史料,并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该项目已在若干学校进行试点,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共享。具体做法如下:

区域层面,借助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发的“走红黄浦”小程序,设计开发了适合未成年人的“校史寻源”路线,首批以报童小学、梅溪小学和储能中学为点位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互补的社会考察活动。通过3所学校红领巾讲解团在校史馆的介绍,结合“走红黄浦”的线上打卡签到、网上互动答题、拼图小游戏以及“走红圈”分享感悟,增强活动吸引力,使3所学校的红色校史教育资源向全区进行辐射和输出。

学校层面,拥有红色基因的学校能自觉将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如报童小学积极梳理“报童近卫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事迹,编写学生校史读物;收集采访老报童的视频影像资料,形成“口述红色历史”资源;梳理学校发展脉络,打造红色校史馆(目前已被纳入《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储能中学以仪式教育和戏剧教育为抓手,在重要节日、纪念日,在校园内的“八烈士像”前举行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依托学校拓展性课程排演红色戏剧,以实际行动传承当年储能学子以戏剧为武器宣传革命道理的传统。

三、巧筑“灌溉渠”,活化红色教育形式

(一)打造红色网课,聚焦适切性

为了使未成年人红色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入行,黄浦区推出一部具有鲜明海派风格、黄浦特色和未成年人认知特点的红色网络课程——《顾老师讲红色故事》。课程以黄浦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素材,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增强政治认同,培育爱党情怀。

一是内容上通俗易懂。视频的主创人员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在大量文献查阅和参考相关纪录片的基础上,确立了放眼历史时空、聚焦红色建筑、展现人物风貌、突出关键时刻和讲好深刻影响等课程重点,从近代上海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入手,将中共一大会址的传奇故事和一大代表们的不凡经历用通俗的叙述展现在广大未成年人的面前。

二是形式上喜闻乐见。课程主要以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推送,便于传播和推广。第一季“从石库门走出的希望”共有六集,内容分别为得天独厚、前世今生、璀璨繁星、他山之石、不速之客和开天辟地,主要通过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并已在东方网播出。目前,“顾老师讲红色故事”线下受众已达50000人,每集课程的网上点击人数均在20000人左右,已经成为中小学利用班、团、队活动,区域各学段思政课以及社区亲子共学的重要素材和教育资源。目前,该视频已被列为“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资料。

(二)演绎红色经典,突出“代入感”

为增强红色教育活动的体验性,避免时代跨度较大所造成的“代沟”,黄浦区积极创设活动平台,为学生更好地体验红色经典创造条件。开展“文文明明颂经典,红色故事育初心”黄浦区青少年讲党的诞生地故事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的红色小故事全部由区党史办提供,确保史实正确无误,同时还由区语文骨干教师对故事进行改编,受到广大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的欢迎,共有近1500名青少年在区“零零岛”网络少年宫平台上传了红色故事诵读音频,4万多人线上关注。“白色恐怖中的白色小楼”“孩子剧团诞生地”“红色电波从这里传播”“贝勒路上的天桥”等内容鲜活,可读性强的红色小故事,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峥嵘岁月。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涌现出一批红色故事小达人,组成“党的诞生地”红色故事宣讲团。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黄浦区还推出“追寻先烈的足迹,颂扬红色主旋律”黄浦区青少年红色电影之旅活动,精选10多部上影厂出品的经典红色电影,并在“喜马拉雅”APP上建立活动专区供学生进行配音体验。短短一个月就有2950名学生上传了自己与同伴、家长和老师共同合作的配音作品。系列活动的推出,让广大未成年人在演绎红色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代入感”,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鸣。

近年来,黄浦区依托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广大未成年人对红色经典的“代入式体验”,与红色建筑的“零距离接触”,以及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不断固化教育内容,活化教育形式,进一步传播红色基因,颂扬红色经典,培养和树立未成年人爱国爱党的情感。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