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

索取号:AA4314002-2024-012             发布日期:2024-07-05字体 [ ]

  第一部分  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及青浦区填报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自评表》,采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2号)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教督厅函〔2024〕10号)中的规定口径,对青浦区义务教育的达标情况进行评估,意见如下:

  一、资源配置

  青浦区纳入测算的60所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初中拆分填报),配置水平方面,按照“6 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达标要求85%”的规定,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校际均衡方面,小学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在0.114至0.419之间,初中在0.197至0.377之间,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二、政府保障程度

  政府保障程度评估共15项指标,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工作成效。青浦区的政府保障程度15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三、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评估共9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青浦区除学生学业质量指标由国家组织认定之外,其他8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四、社会认可度

  根据对青浦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共2251人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青浦区义务教育社会认可度为99.09%,达到85%以上的国家规定要求。

 

  第二部分  实地督导反馈意见

  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教督厅函〔2024〕10号)要求,市教委于2024年6月11日至13日,组织督导组对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开展实地督导评估。督导组听取了区政府自评报告,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共252人进行访谈座谈并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2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涵盖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完中、民办、特殊教育),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青浦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

  督导组认为,青浦区委区政府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枢纽门户和面向长三角的高能级城市的区域发展总目标,始终将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推进“一城两翼”布局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青浦教育重点围绕打造“上善育人”“实验改革”“融合发展”三大教育品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一、主要经验与成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教育协同治理

  一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青浦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职责,近三年共召开15次专题会议,研究教育重难点问题,系统规划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每年将重大教育项目纳入全区挂图作战任务,建立区领导联系学校和主讲思政课工作机制。区教育工作党委推动大抓制度、大抓管理、大抓作风“三个大抓”强基行动,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二是推动教育协同治理和联动发展。青浦区各部门和各街镇各司其职、同向发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全面推进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打造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育网”、构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服务链”、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关心关爱每个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青浦教育积极投入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签署协议,建立组织共建、活动共创、资源共享、队伍共育机制。

  (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青浦区确保教育经费做到两个“只增不减”,2021年至2023年,全区义务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18.75亿元、20.84亿元、21.36亿元,分别增长5.69%、11.18%、2.49%。2022年,区域小学、初中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分别从2200元、2300元调增至3200元、3300元,增幅分别达到45%和43%。全区针对不满700名学生的学校按照700名学生规模进行托底保障。

  二是教育资源提质扩容。青浦区“十三五”以来,共建成和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10所,新增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增加学位约1.44万个。2019年至今,区域每年投入约8000万元用于校舍修缮和更新,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得到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三)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惠及全体学生成长

  一是多措并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青浦区积极推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建立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的“一园区八学区七集团”集群发展模式,加强品牌教育集团辐射引领、镇学区“一镇一品”特色创建和跨学段教育集团融合发展;滚动实施市、区两级委托管理或城乡互助项目;构建“1+1”新优质学校研究共同体;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五大提质行动”;建立小规模学校联合体,实施资源共享和教学共研。

  二是提高特殊群体教育服务供给水平。青浦区在全市率先全面关停“纳民学校”,将符合本市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分流安置到公办学校。全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特殊学生入学评估率、送教上门和“一生一档”建设实现100%。建立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评估系统,设立覆盖全区的6 个片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健全“医教结合”“1+3+N”平台共享和“五线并举”资源共建机制,区域特殊教育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终期评估中获得A等第。

  (四)打造“上善”育人品牌,创建生态劳育特色

  一是实施“上善”立德行动。青浦区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建设“绿色青浦、上善之城”,努力打造“上善”育人品牌,制定《新时代“上善”立德专项行动计划》,架构“上善”育人目标体系和育人图谱,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1+96+N”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平台,开发130多条研学线路,滚动推进 80 课时“上善”实践体验营,开设“上善”思政大讲堂和少年修身励志讲堂,形成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合力育人的协同实践机制。

  二是强化“上善”生态劳动实践。青浦区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综合育人项目,建立校内外42家单位组成的劳动教育协作联盟,建设43个市、区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发布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图谱,开发劳动特色课程118门,依托青浦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和审美教育相融合,淬炼形成生态劳动教育“青浦模式”。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青浦学生在劳动观念、基本劳动能力、劳动品质方面的评价结果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青浦区以教师队伍“引进、培养、稳定、流动”四大工程为抓手,2021年来,通过实施高校校园招聘及“青苗菁师”培养计划,累计为青浦教育引入270多名优质高校的毕业生。区域构建五级教育人才梯队,推进“领航计划”“拔尖计划”“种子计划”和“基地班”“工作室”“项目研究”培养制度,实施《教育人才引培激励实施细则》,2021年至2023年,共计发放义务教育人才激励经费2609万元。全区探索义务教育学校以“跨校竞聘”为主的教师流动机制,推动教师在城乡、东西部之间和集团内有序流动。

  二是深化教育内涵发展。青浦区积极参与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实施“六大攻坚行动”,研制项目化学习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工作方案,形成以集团(学区)为单位的“1+1+N”项目化学习共同体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坊运行机制。区域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学用合一”新教学研究行动,推进强课堂、强作业、强教研、强底部、强评价“五强”提质行动,探索基于“三个助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学方式变革。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关于教育规划布局和资源建设的问题

  督导组发现,青浦区教育资源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优化空间,特别是青西地区,随着华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和人口导入趋势,未来几年对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一定压力;部分学校的普通教室设施配置品质有待提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硬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督导组建议,区政府要协调发改、规资、新城办和教育等部门,立足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科学研判人口导入、增长及流动趋势,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前瞻性布局、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积极优化资源布局,在青东地区补齐义务教育设施总量,新城地区推进“存量提质”和“增量扩容”并举,青西地区加快推动与华为重大项目引进落地相匹配的新质学校建设,加快学校建设用地的规划调整和落地,切实按照“土地不打折、建设高标准、设施可共享”的目标要求,打造高品质学校样态。建议进一步加大小规模学校普通教室的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加温馨优质的学习环境,推动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向“小而美”转型,让更多的好学校办在“家门口”。

  (二)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督导组发现,部分学校个别学科专职教师配备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编,且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青西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教师超编的现象,而青东地区则面临着教师缺编的困境。青浦区在全市有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教育领军人才和名师名校长人数相对偏少。

  督导组建议,青浦区委编办和区人社、教育部门要加强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专题研究,强化对义务教育各学段和学科教师配备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完善校际之间事业编制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本区教育系统事业编制使用效率,提升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确保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建议在教师编制管理上,推动“内挖存量”和“扩容增量”相结合,加快建立教师岗位“蓄水池”机制,深化跨校竞聘、集团学区内流动等多种交流轮岗,促进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向乡镇薄弱学校流动,有效应对区域教师配比的不均衡问题。建议青浦区进一步推进五级教育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领军人才培养,更好发挥基地班、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区政府在区域整体人才引进政策中,加大高水平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激励机制,增强青浦教育对高水平教育人才来青从教的吸引力。

  (三)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力度不足的问题

  督导组发现,青浦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打造上海枢纽门户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的区域发展定位不相适应,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愿景目标定位存在差距。

  督导组建议,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区域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性研究,积极利用好华为重大项目落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专项实施方案。建议区财政、数据局、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推动教育经费和政策进一步向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师生终端配备等倾斜,确保师生访问互联网时,每人可分配到的最低带宽不少于1Mbps标准。建议青浦区进一步加大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大规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整体设计,推动数字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场景创新,推动教师常态化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资源、工具和数据,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青浦义务教育学校未来发展的新样态之基。

  (四)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督导组发现,根据2021年、2022年本市义务教育“绿色指标”评价结果显示,青浦区部分学科学业达标率相较于全市平均水平还存在提升空间,且教学质量校际之间存在差异。以校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督导组建议,青浦区要赓续“青浦实验”的教学改革传统,研制“青浦实验”再出发的行动规划,坚持立足长周期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情怀、思想和行动,设立新时代“青浦实验”引领区域重大教育改革的“龙头项目”,搭建承担市、区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交流展示的平台,为校长和教师创设更多走出去开眼界、转理念、拓思路、学经验的机会。建议青浦教育夯实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加快构建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相适应的区、校两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基于质量监测结果的教学改进机制,持续依托深化“五强”提质行动,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建议区政府进一步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通过强化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缩减校际之间的教学质量差异。

  当前,青浦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转型挑战。希望青浦教育继续锚定“青浦实验”品牌,弘扬迎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精神,让区域的教育改革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国家的检验,在实施国家战略的版图上,彰显青浦教育的亮色,加速发展、新质发展、转型发展,努力成为“上海之门”的教育现代化之窗,不断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创生未来。

 

  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6月26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