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4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4-07-26 字体 [ ]

  【重要活动】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风采展示暨2024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沪举行

  7月12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风采展示暨2024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在上海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作视频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杰出席活动。

  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首届大赛呈现了一堂以赛促学、可学可鉴、生动鲜活的朋辈教育大课,打造了一个以赛促就、校企衔接、精准服务的供需对接大平台,收获了一批以赛促教、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名师金课。怀进鹏强调,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广大青年学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中有信仰、肩头有担当、脚下有力量,在基层实践中汲取群众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同学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广袤基层,用火热的青春绘就幸福底色,扛起新使命,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龚正说,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们将以举办这次活动为契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城市重要使命,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期待全市高校毕业生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为国戍边的一线去建功立业,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成就出彩人生。上海将激发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创业大平台、拓宽基层就业新空间、营造宜居宜业好环境。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毕业生来沪就业创业,谱写更多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精彩篇章。

  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乡村医生、应征入伍等5支学生队伍代表全国百万赴基层就业毕业生集体宣誓,彰显了当代青年奔赴“基层山海”的坚定信念和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满腔热情。

  活动分为序章、风采、荣光、启航四个篇章,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组委会、专委会、监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分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大赛获奖师生代表和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代表,参加基层服务项目在沪高校应届毕业生代表参加活动。

 

  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

  为进一步汇聚各方资源合力,将产教融合各项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7月15日,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临港中心联合举办了以“共建产教融合生态 共创新质发展未来”为主题的“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发展大会”。

  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副市长解冬出席活动。会上发布了《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政策指引》《临港新片区支持产教融合发展若干政策2.0版》以及临港新片区重点产教融合项目。

  陈金山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上海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临港新片区始终把产教融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高水平建设、人才高标准培养的重要路径,持续打造更加“创新、多元、开放”的产教融合体系。作为上海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核心区域,现在的临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都更加需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都更加需要产教融合的双向奔赴。

  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并解读《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政策指引》。活动现场介绍了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情况,并发布了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2.0版政策。四年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支持了120个产教融合项目。新政策将对示范基地的重要项目按最高20%的总投资进行资助,创新性强的项目最高支持比例为50%。此外,还将支持相关重大项目提升土地容积率和地下用地空间,并推荐享受贷款贴息政策。

  会上,上海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促进中心、临港新片区第二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及第三批培育基地先后授牌,成为建设临港产教示范样板的重要载体。大会启动了临港新片区11个重点产业校企实践基地。发布了15个重点产教融合项目,将为重点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大会启动了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创新联盟,构建覆盖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功能性平台和行业协会的全方位体系,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生态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赵俊强,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顾军等领导,以及市、区相关部门,各相关高校、企业、功能平台、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代表参会。

 

  【基础教育】

  上海市杨浦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

  上海市杨浦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双减”提质增效目标任务,深入开展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占97.71%,教师参与率为94%,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达92%以上。

  完善机制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一是优化保障机制,整合市、区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分配和评估与反馈机制,指导学校每学年完善《课后服务方案》。二是分层设计课程,学校课后服务采用“三段式”设计方式,分别以作业辅导、开展兴趣与社团活动和提供延时服务为重点,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作业辅导、延时服务及部分课程,其余课程通过购买服务、集团共享、合作共建等形式引入校外资源。三是共建支持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少科站、高校等校外教育单位在课后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课后服务有序延伸到校外艺体、科普、安全实训等场馆。如平凉路第三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引入了非遗传承人开设的麦秆画和顾绣课程等。

  凝聚区域合力,促进资源集成。一是凝聚家校社合力。构建家校社三方合作模式,共同开发课后服务资源。家长可开设涵盖工程技术、艺术人文等领域的讲座;社区志愿者引入民间艺术课程;学校利用线上平台和区域项目,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二是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市、区两级教育资源纵向整合机制,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横向与区域内的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合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铁岭中学依托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建开发“绿色加油站”生态园课后服务项目,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开展“口袋花园”科普课程。三是打造优质课程清单。发挥学校课程优势,结合线上资源,依托区域高校、社区、企业资源,形成《杨浦区优质课后服务资源推荐清单》。目前已汇集159门课程,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注重评价反馈,加强信息交互。一是动态征询反馈意见,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课后服务需求征询,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安排。区域开发课后服务“一网通办”小程序,实施课后服务弹性预约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二是常态化开展调研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持续了解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并将结果及时反馈授课教师。强化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专项调研和常态走访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学生和学校需求,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建立宣传报道机制,及时宣传学校工作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树立工作典型,扩大课后服务影响影响力。

 

  【高等教育】

  上海大学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上海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作要求,始终将毕业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合力推进,全力促进法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聚导师之力,提升学生求职内驱力。全面启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已累计聘任本科生全程导师3000余人,形成“人人做导师、人人有导师”的校园新风尚。制定《上海大学学生职业生涯导师聘任办法》,聘任近300位优秀校友、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担任学生“生涯导师”。通过制度设计、方法创新,不断汇聚校内外导师力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就业意愿,提升学生求职内驱力。

  聚赛事之力,提升学生规划行动力。发挥品牌赛事在强化朋辈引领、促进规划行动上的积极作用,打造校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求职大赛”等赛事,持续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等功能,服务师生、校企近万人次。试点设立“就业领航员”,依托最基层的学生班级组织,推动朋辈互助引领。持续开展“就业攀登奖”评选,组织毕业生开展“就业先锋”经验分享,加强朋辈榜样选树,明确就业价值导向,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基层项目就业。

  聚企业之力,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抓实校院两级“访企拓岗”行动,对接走访重点企业三百余家,经常性邀请企业人力专家、业务专家走进校园,通过讲座沙龙、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和胜任力要求。坚持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从学科专业布局和学生素质能力结构等不同层次发力,先后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先后打造高端民机设计人才班,成立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联合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0余项,提升学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努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聚政府之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在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门指导和支持下,积极与各地政府部门开展供需对接合作,共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一大市场,重点赴上海各区及南通、苏州、杭州、合肥等长三角节点城市以及四川、贵州、山东等省份,定期开展组团式招聘,建立实习见习就业基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更充分就业。学校与人社部门合作,联合主办“宝就业”求职能力实训营,营造沉浸式真实模拟职场环境,通过系统培训、技能实训、招聘路演等学习培训活动,为学员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