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4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4-07-09 字体 [ ]

  【重要工作】

  2024年中小学校长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

  7月1日,2024年中小学校长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启幕。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和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一百多位教育专家和名校校长济济一堂,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议题,集智聚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出席会议并致辞,向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校长表示欢迎,并充分肯定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上海愿意搭建更多的合作交流平台,与世界各地教育同行们互学互鉴,为破解全球教师队伍建设的共性问题探索有效策略。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致辞中对与会者表示欢迎,并分享了中国政府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方面的做法,希望与各国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让世界人民共享教育文明成果。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介绍说,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正迈入全新阶段,希望积极吸收借鉴全球教师专业发展经验成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以一流教师队伍支撑发展一流城市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就全球教师发展趋势进行了宏观分析,认为要顺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必须建构高质量的教师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并指导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分享交流了我国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管理和待遇保障以及支持乡村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政策与做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和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共同主持了7月1日上午的集中会议。在研讨会上,多位知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国际校长联合会前任主席彼得∙肯特教授分享了建设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些国际案例并指出,纵向的规划与横向的学校连接同样重要。新加坡来福士学院原校长、新加坡教育部顾问王斯芸强调,新加坡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变革中,着重培养“思考型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介绍说,清华附小实施“一日蹲班”全景式观察与诊断机制,让教师聚焦到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实现教师集体的高质量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分享了自己对于怎样的中小学老师才是最优秀的老师、学校如何培养优秀老师的思考。

  在7月1日下午的平行会议上,来自中国、韩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校长,围绕“教师培养及准入标准”“薄弱学校教师支持政策”“校本教师专业协作”“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等议题,分享了各自在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与会者就感兴趣的话题与教育专家和同行热烈讨论、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闵行、黄浦、普陀、徐汇四个分论坛。7月2日,与会嘉宾走访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卢湾高级中学、晋元高级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四所中小学,通过观摩体验、研讨互动,在实地访问中直观了解上海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诸多参会者由衷表示,本次国际研讨会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诸多成功国际案例与专业分析,开阔了教育研究视野。期待未来能继续举办更多这类国际交流活动,为全世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

  

  《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发布

  建设幼有善育的人民城市,需要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体系。6月28日,作为本市指导0-3岁婴幼儿家长和托育机构养育保育的实施指南,《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正式发布,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同时召开。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振峰指出,《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凝聚了众多专家、园所十年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对家庭和托育机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区教育部门要着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配置托育服务资源,要聚焦保教队伍建设,抓住实现高质量的关键因素。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育儿观,让孩子享有幸福童年。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员解读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的主要内容,从婴幼儿动作与习惯、情感与社会、认知与探索、语言与沟通四个领域介绍了发展要点和支持策略,并就如何整体提升幼儿园托班保育教育质量提出建议和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清教授作了题为《脑科学视角下的婴幼儿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学术分享,探讨0-3岁婴幼儿的关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介绍婴幼儿心理、情绪、语言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家长和保教工作者提供支持婴幼儿成长的建议和策略。

  来自幼儿保育教育一线的园长、教师代表分享交流了照护托班幼儿用餐、游戏、同伴交往的实践经验,展示了保育带头人工作室“口袋工具”的研究和使用。徐汇区教育学院介绍了徐汇区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思考。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二孩”母亲作为家长代表,讲述育儿道路上“升级打怪”的小故事,分享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历程。

  近年来,上海致力于建设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持续加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婴幼儿照护保育各项细则、创新开展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据了解,截止到2023年底,上海已有近1800家各类托育服务机构,提供约8.8万个全日托和临时托托位。幼儿园开设的托班、社区托育“宝宝屋”、社会托育机构、科学育儿指导站等托育服务形态日趋丰富,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多元普惠的全日托、临时托、计时托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上海将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公共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为适龄幼儿家庭提供优质服务。

 

  【基础教育】

  上海市奉贤区全力做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

  上海市奉贤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协同育人,多途径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水平,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统筹谋划区域协同育人格局。依托“贤文化”历史底蕴和“好家训、好家风”优良传统,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各司其职、创新推进”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同育人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奉贤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成立上海市奉贤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举办100余场研讨及活动,服务贤城4万多家庭。初步构建由“1个区中心、13个街镇分中心、N个社区指导站”组成的立体化协同育人指导服务网络。积极打造言子书院、九棵树艺术中心、海之花青少年活动中心、宝宝屋、早教专列等协同育人空间,“海之花”青少年活动中心启用至今,累计吸纳青少年等群体参加文体活动和教育培训近20万人次。

  构建协同育人服务机制。通过市区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等多途径开展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推进全员导师制为主体的协同育人能力建设工程。多部门合力打造覆盖全区的多元课程体系,上线课程超过1000门,为家长提供个性化专业指导。组建协同育人专业队伍,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搭建多元服务平台,组建一支德研员、市区外聘专家、家委会和全体班主任导师组成的协同育人专业队伍,开展班主任有约、心语沙画、儿童瑜伽等活动近百次,接待全国各地考察团体累计200余人次。构建协作推进机制,形成“医教协同”“司法协同”“志愿服务协同”“特教普教协同”等一系列协同育人新路径。联合区检察院建立“未小贤”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为特需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关爱服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安排1000多平方米的独立场地,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能级,探索协同育人中心的运行模式和研究范式。

  优化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教育质量评价等重要内容,每年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以评促建,开展家庭教育“三校”评定、心理教师督导、星级班主任评比等活动。建立学年度工作考核暨“新成长奖”评选为主的基础性评价,完善专项性评价和人文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2017年以来,连续多年开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满意度、学生七彩成长满意度、教师乐业育人满意度调研,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

  同济大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书院制新范式

  同济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建立“国豪书院”汇聚优质资源,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理、工、医、文跨学科交叉的本研贯通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育专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优秀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创立国豪书院,构建“三制”人才培育体系。2020年,成立国豪学堂,启动“强基计划”,包含数学、物理等6个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基础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2年,在国豪学堂基础上成立国豪书院,开设医学精英班和工科精英班,实行专业任选,探索“强基础、超学科、重能力”的人才培育模式。2024年,书院开设未来技术班,选择未来发展潜力突出的领域,打破传统专业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束缚,重塑领域课程体系,专注培养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领军人才。2024年,国豪书院首批108名本科毕业生中,除2人进入高科技企业工作外,其余106人全部深造,其中94人完成强基计划转段,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初见成效。

  聚焦通专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面向理工医共41个专业及4个未来技术领域的学生,打造跨领域思维、融合多专业认知、提升实际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例如,《“大工科”专业导论》帮助学生从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能力培育”过渡;《科学前沿与实践》针对科研不同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科研探索”的能力。利用编程大模型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偏好和能力水平,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增强学习体验与自主学习能力。

  搭建导学框架,创新科教融汇特色模式。构建数智化“书院图谱”,利用大数据、大模型及智能技术,生成“导师画像”和“学生画像”,支撑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构建科研共同体。积极探索改革实践:学生高考选拔及入校后再选拔;实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配备博士生指导资格的学业指导老师;制定并落实“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多维评价,通过“创新项目”“竞赛实训”“科创学分”提升综合实力;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书院进退机制,保障培养质量。2020级强基计划的同学中,近30%的学生在国际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完成发明专利授权、软件著作认定;106人次在学科类竞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面普及。

  发挥平台优势,深化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深化“多学科交叉、双院多方协同、跨校跨境协同”的全方位联合育人机制,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长效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学思践悟”“师领学航”“专业开放日”等专业体验活动,“国豪讲坛”“国豪讲堂”等知名学者讲座,“大咖小咖对对碰”等科创经验分享。2024年暑期计划覆盖140多名学生,出访挪威、丹麦、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打造跨境“书院联盟”,推进与香港、澳门、台湾等高校书院合作,开展师生交流活动,互鉴成功经验,共同推动新时代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