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3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3-04-20 字体 [ ]

目 录


【重要文件】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2023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入园政策公布

【基础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推动“三段式”课后服务走向课后教育

【高等教育】

华东政法大学践行“四个育人”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重要文件】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改革方案》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了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的改革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培养,明确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学校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2023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入园政策公布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2023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23年本市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入园工作的通知》,政策与2022年保持总体一致,实施“一网通办”,坚持统一部署、规范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便民服务的导向。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方面,今年将应用“一网通办”网站义务教育入学专栏或“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开展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报名系统将于4月12日开通。在公办学校招生方面,按照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入学,实施均衡分班。在民办学校招生方面,家长可填报1个民办学校报名志愿,并可填报1个民办学校调剂志愿。今年继续提供在线咨询、在线验证等便民服务。各区将陆续组织幼儿园大班家长会和小学毕业班家长会,解读今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

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入园工作方面,今年上海市幼儿入园工作分为信息登记、报名验证和录取通知三个阶段。4月20日中午12∶00,上海“一网通办”网站“2023年适龄幼儿入园”特色专栏,及“随申办”移动端首页“2023年适龄幼儿入园”模块将正式开通。今年入园信息登记的对象为2019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出生的本市常住人口适龄幼儿的监护人。适龄幼儿家长可线上办理入园信息登记和报名验证。线下服务点实施预约制。服务点开放时间、预约方式等详见各区入园政策,或拨打各区咨询电话。


 

【基础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推动“三段式”课后服务走向课后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回应家长对学生放学后延时晚托的意愿,全面开展“三段式”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在服务规模、时间、内容和管理方式上不断迭代完善,探索区域主导、学校主动、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的课后服务新模式。

顶层架构迭代升级,助力全面健康成长。率先推出“三段式”课后服务模式,将放学后15:30-18:00划分为“快乐30分、自助一小时、温馨一小时”三个时间段。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育人总目标,通过积极与社会各方互动协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加强资源整合,使课后服务在服务规模、时间、内容和管理方式上不断优化完善,形成课内课后双轨并行的育人形态,实现课后服务向课后教育的转变。

服务资源“聚核”,激发活力生长。积极与社会各方互动协作,构建系统化、立体式、自助型的“三段式”课后服务资源“聚核”管理平台,着力扩大服务规模,优化服务品质,依托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对课程、人才、技术等资源的高效管理,构筑起学生活力生长的强劲引擎。服务内容多领域配送,推出课后服务“快乐共享课表”,形成涵盖“人格与修养、人文与艺术、科技与创意、运动与健康、生活与劳动”五大领域共计100多门课程。专业支持多渠道保障,积极引入系统内外多方资源,搭建中小学课后服务志愿者平台,招募科普、文体工作者、退休教师、运动员、非遗传承人等;实施“小荧星”课程每校配送一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人员进学校等。技术管理全流程追踪,研发“三段式”课后服务资源聚核管理平台,以信息化过程支持课程孵化,从自主申报、择优准入到选课配送、迭代更新,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课内课后“双轨”,创新教育治理样态。锚定“进一步延展课后服务时空、延伸社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半径”的目标,积极探索“教育在社会,社会懂教育”的现代教育治理样态。2022年,区教育局与江宁路街道开展深度合作与探索,率先在江宁路街道建设“静安教育·友好江宁”教育友好型社区典范,全面依托街道的历史文脉和社区资源,着力指向课后教育质量提升与实践创新。区教育局组织学校携手社区推行“把课程资源送进来”和“把中小学生引出去”的共育方式,联合研发《江宁启航》活动手册,以“红色殿堂”等四个板块多处典型建筑为故事源头,用建筑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研究、质疑、探索、表达和创造;江宁街道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乐宁共享”课程,以聆听收看、动手动脑、运动游戏等六大活动模式,营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良好教育生态。


 

【高等教育】

华东政法大学践行“四个育人”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不断强化“四个育人”载体建设,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资助创新,加强科研育人。连续17年持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学术研究及社会调研、群体性学术活动(竞赛)等,每年立项200项,资助金额高达200万元;2019年起实施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计划;创设“研究生格致大讲堂”,至今已举办近200讲,编制《研究生格致大讲堂讲演录》10辑;主办“上海高校研究生学术期刊交流会”,构建沪上高校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积极引进社会捐赠资金,设立“科研奖学金”,举办首届研究生论文竞赛。

校院合作,开展项目,加强实践育人。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构建跨地区、多层次、多类型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共同体。举办“法律助理”项目,已覆盖上海地区所有法院,并逐步扩展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同时推荐实习生到最高人民法院实习。建立完善选拔、考勤、岗前培训、启动仪式、中期走访、总结表彰、补贴等全套规范化流程。项目惠及2200余名研究生,23名研究生获得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法律实习生”,3名研究生获得“法律实习能手”。

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加强朋辈育人。举办首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16位获奖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上勇攀高峰、成果丰硕,在学科竞赛中积极角逐、斩获佳绩;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勇毅前行、初露锋芒,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更好宣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展现“明珠之光 青春楷模”的风貌;学校隆重举办表彰典礼,发挥榜样示范和朋辈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朋辈育人效果。

导学共建,榜样引领,加强团队育人。组织开展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培育项目。完善协调联络机制,由研究生院负责和各导学团队对接,及时指导、报道宣传。全校15个研究生导学团队获得立项,团队活动内容丰富、各具鲜明特色,涵盖读书会、研讨会、社会调研实践、学术课题研究以及编写著作教材等。推出中期成果展,倡导“尊师重教、敬业爱生、和谐互助”的良好导学文化,发挥团队育人带头示范效应。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大局观念、系统思维、市场眼光,做强、做实、做优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做强紧缺专业,构建“一小一老一新”布局。聚焦优势特色专业内涵发展,构建起“一小(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一老(康复治疗学、健康管理与服务等专业)一新(新工科、新商科和新文科等专业)”的学科专业布局。坚持国际化办学,国际课程合作专业近50%。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组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康复治疗学与美国威斯康辛协和大学合作。紧跟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新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加速对原有各学科全面赋能,开创“人工智能+”新局面。依托市教委强师工程支持,加强紧缺专业高端师资培养,启动“双语双师双能”的“三双”教师培养,全额资助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赋能教师特色专业发展。学校已有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9个中本贯通、5个高本贯通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入选市一流本科计划,获得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做实产教融合,坚持“三个主动”服务策略。积极创设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机制,主动对接融入嘉定,主动承接政府培训,主动衔接养老事业,服务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一是主动对接融入嘉定,服务和融入新城建设战略。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服务中心平台,开展近百场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立足嘉定职教集团,建立百家左右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与阿里云等名企战略合作,将人工智能发展整合进汽车、机械、电信专业板块,培养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升级之后的汽车产业紧缺人才。二是主动承接政府培训。连续4年主动承接16个区477名幼儿园园长的培训任务,成为上海幼儿园师资职前职后培养的重要基地。三是主动衔接养老事业。瞄准养老事业发展需求,成立健康学院,为社会输送紧缺人才,承担培训项目,为百姓健康提供服务。先后与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45所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做优人才标准,实现“专、通、雅”协调发展。基于产业发展趋势、岗位未来变化的人才规格,提出“专、通、雅”的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全面融入培养计划。“专”指要有本领,掌握技术,学会技艺,就业上手要快;“通”指要有后劲,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职业发展后劲要强;“雅”指要有境界,具备责任意识、担当品格,事业素质要优。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中英文辩论训练,6年对240门课程实施“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每年联合地方政府、周边企业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改变对书本应试模式的依赖,既有相对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技术革新与改造的能力。坚持党建引领,确立“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将学生思政工作与专业培养计划一体化设计,与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接,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接,以独立开发的学生德育学分为平台,将品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前、小学教育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人才超过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