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2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22-02-22 字体 [ ]

目  录


【重要文件】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党史教育】

金山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基础教育】

松江区立足大学城 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

【高等教育】

华东政法大学实施“留学护航”计划

【对口支援】

华东师范大学多措并举 做深做细做实定点帮扶工作



【重要文件】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评价内容,共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规律、深化改革、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

 

【党史教育】

金山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启动以来,金山区认真贯彻中央、市委、区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二阶段部署要求,紧锣密鼓、精心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学习深里走、往实里走。

以推进分层落实为抓手,学史明理见成效。自上而下学思践悟。积极召开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4次,党委书记带头上专题党课6次,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围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专题党课148次,引领全系统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各项学习任务。对标对表监督落实。建立教育系统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机制,班子成员前往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开展调研指导和座谈。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两张清单13个项目,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我与群众面对面”等7个方面系列活动6891次,受益200545人次。专题专栏宣传引导。持续推动金山教育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期刊等各类平台,推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使命”等微信专栏59期。积极创作党史内容作品,宣传学习经验做法,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发布文章22篇,发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网评文章87篇。

以弘扬建党精神为重点,学史崇德担使命。薪火相承葆初心。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赓续百年精神血脉,践行树人初心使命”金山区教育系统主题活动、学生艺术团专题音乐会、老年教育文艺展演活动等,开展“寻访我的入党介绍人”主题活动,庆祝建党百年“我的初心使命”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同心向党,薪火相传。修身炼志正师德。营造树师表、正师德、扬师风的浓厚氛围。制订《金山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全方位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塑造教师职业品格。讲实说透传信仰。举办中小学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打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30节党史宣讲精品课程,形成《千秋伟业葆初心》等7个“初心百年·鑫党课”专题党课资源。依托上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等平台,共开展线下、线上党史专题宣讲375场,覆盖55200多人次。

以“四史”宣传教育为载体,学史增信育新人。守正创新——上好“思政课”。以青少年学生为宣传教育主体,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围绕“鑫课堂·领航”“鑫天地·共育”“鑫少年·成长”三大主题,制订并落实《“四史”宣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施方案》,将“四史”学习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言传身教——上好“榜样课”。举行金山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推进暨《特殊身份的警官》红色连环画进校园启动仪式。邀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陈保良为学生讲述“战火的回忆”,与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长者们共同举行“悠悠民乐声 浓浓桑榆情”迎“八一”活动。暑期开展“童眼看奥运,喝彩中国强”系列活动等。活动育人——上好“实践课”。遴选24名中小学生组建宣讲队,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祖国不会忘记你们——致我们心中的英雄》系列红色故事宣讲。组织学生开展进军营学习慰问,打卡红色地标,观看红色电影,创作红色主题手工作品等。举办“平湖-金山”两地青少年集中研学暨“云端第一课”开学仪式,两地青少年互赠“红色地图”、云端共学“四史”。

以坚持实事实办宗旨,学史力行解难题。协调各方惠民生。研究确定民生项目6个,发展项目7个,建立6个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指导27次。2021年暑期开设29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办班点,招生1686人次,解决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紧扣需求解民忧。教育系统124个党支部组织采取集中访谈、个别交流、线上征集等方法查民情、访民意,主动发现确定群众“急难愁盼”痛点、难点、堵点问题140个,目前已全部解决,并逐步形成问题解决长效常态机制。真情服务暖民心。创设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品牌,实现全区29所学校全覆盖,有效解决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各校纷纷推出课后服务升级版“组合套餐”,以“点单式”服务满足学生放学后个性化看护需求,让课后育人活动有温度、暖人心。

 

【基础教育】

松江区立足大学城 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

松江区立足区域特色,积极用好政策支持,用活高校资源,着力构建具有政治高度、教育温度、发展厚度、学校亮度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做精做强“大思政”。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区12所高校附校牵手1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突破思政教育难点,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携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构建“铸魂育人”30余门系列课程,推出“国防大讲坛”“理想信念教育”,聚焦“习近平新思想教育”“马哲故事会”“四史学习”,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官主讲,引导学生系统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依托华东政法大学资源优势,让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课后服务课堂,实施推进“晓人大、晓法庭、晓辩论”等律政类特色课程,打造区域法治教育示范校。

强基培优“校特色”。多所附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深度合作,高校教师走进附校,支持辐射小语种跨文化课程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可参与大学教师开设的日、法、德、西等四类第二外语课程学习。高校体育优质资源融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与东华大学深度合作,按年级重点开展轮滑、足球、网球、旱冰、垒球和拳击等“一校多品”体育课后服务特色。泗泾小学“北斗星”护航课后服务,开设“七星”课程板块,科创为先,创智体验,为学生发展精准护航。

互助双赢“共生长”。附校与高校多策并举,积极推进课后服务项目合作。院士、高校教师深度参与基础教育和校园项目,促进中小学生接触更多优秀课程资源;附校教师走进大学课堂,实现专业提升;学校资源共享,助力高校学生培养,实现“高校、附校与区域学校”三方共赢,师生家校多元受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田野”做法,大学教授课题项目为附校优先提供服务,附校每年提供近30个大学生实践岗位,录用3至5名松江大学城毕业生。

 

【高等教育】

华东政法大学实施“留学护航”计划

华东政法大学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和服务体系优势,立足在校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及攻读学位项目,构建“留学护航”计划,为广大学生赴境外留学交流学习提供思想政治引领和暖心关怀服务,助力学生“留学报国”。

出国更爱国,留学要留根,树好学生思想动态的瞭望塔。严把“选、派、管、回”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出国(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选拔中,严格规范选拔管理流程,保证派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在派出前,召开行前教育会,明确纪律规定,要求学生爱国爱党爱校,定期与学校保持联系。在派出中,主动关心关怀学生,建立留学生微信群,设立相关“学生临时党支部”,持续掌握学生思想状态。在返校后,提交交流心得,组织成果交流会、座谈会等,引导青年学生牢爱国主义精神根基,弘扬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

定位更精准,选择多样化,立好国际人文交流的桥头堡。拓展联合培养新项目。依托国际教育学院这一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首次开拓赴海外留学联合培养项目,合作院校已拓展至45个国家(地区)的189个高校。推动项目多元化。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国际交流新模式,与西澳大学合作开发COIL项目,开创中外学生在线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新模式。主动送留学讯息上门。深挖资源,积极深入学院和师生,深层度解读后疫情时代下全球各地留学规划。截至目前,已开展“后疫情时代出国留学”系列专题宣讲会约10场次,开展线上海外各院校宣讲约20场次。

线上兼线下,保障全方位,建好留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站。开设留学咨询工作站。在学生服务大厅开设留学咨询专窗,由专业顾问老师和国交处老师固定坐班,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和更高效、集约、共享、便捷的服务。前移留学资助环节。修订《学生出国(境)交流资助办法》,通过“事前立项资助50%+事后评审通过再资助50%”的模式,进一步减轻参与学生及其家庭经济负担,让学生放心安心出国求学。实现点对点跟踪服务。建立派出学生关爱群,做好信息通达,保证点对点服务,联合海外华人商会组织,对海外师生的教学管理服务和生活关怀保障实现全方位服务。

资源更升级,练好基本功,打造赋能国际化人才的加油站。着力加强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学校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高校,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精英班,实施全球胜任力培育项目。项目已招募两届,共计180余人,实行虚拟化班级管理模式,全方位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着力加强学生多语种能力培养。先后与渥太华大学、蒙特利尔国际教育中心等洽谈合作,通过“重点引智”项目,在首个暑假学期上线10门高水平全英文课程。积极拓宽国际组织人才实习实践推送渠道。2021年成功推选2名学生参加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全球胜任力实战培优训练营,10名同学申获零排放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机会,3名同学获得市教委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资助,实现了国际组织人才推送的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

华东师范大学多措并举 做深做细做实定点帮扶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做深做细做实定点帮扶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绘好定点帮扶“规划图”。持续发挥好学校对定点帮扶工作的领导、统筹和部署,成立合作交流办公室,专人专岗负责定点帮扶工作。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平稳过渡”的原则,研究出台工作方案,联合新疆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和合作高校,成立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努力探索高校协同研究新路径和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和协同发展新范式。

强化立体帮扶,铺好乡村振兴“衔接路”。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教育咨询服务体系,主动承担云南寻甸的教育规划、教育监测和教育评价。打造覆盖全员的“繁星计划”乡村教师培训体系,继续实施“寻甸中小学教师工作坊”项目,启动实施“丽江及滇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坊”项目,重点做好高中学段教师的能力培训和提升。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和各类支教服务。组织实施公益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强化智力帮扶,聘请17位各学科教授专家为寻甸乡村振兴智库专家,从多个学科方向为当地培训培养干部和专业人才。截止2021年10月,组织专家学者共计18次200余人次赴寻甸开展智力帮扶、乡村规划、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旅游规划等工作。

强化载体创新,下好乡村振兴“先行棋”。培育校内“2021年度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22个,投入资金近250万元,聚焦乡村教育、乡村产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理论先导研究,并在校内开展“2021年度对口帮扶理论研究类项目”培育工作。积极与扶贫县开展共同研究,共有两个项目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强化多维育人,搭好立德树人“合力场”。积极开展教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重点的社会实践项目。2021年暑假,开展寻甸红色文化、寻甸文创产品和线上数学文化教育课程和线下数学话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结合毕业季、建党百年、校庆七十周年等重要节点,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出版发布《扶贫路上的三个年轻人——师大扶贫故事》图书和画册,排演舞台剧《扶贫路上的师大年轻人》,在校内外媒体连载刊登“师大扶贫系列故事”等方式,形成脱贫攻坚助力“三全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