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1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21-06-28 字体 [ ]

目  录


【重要活动】

第九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总决赛开赛

【重要文件】

《上海市普通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价指导意见》发布

【高等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以“四个强化”为抓手大力推进就业引导工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打造高水平应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新高地

【职业教育】

金山区提质培优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要活动】

第九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总决赛开赛

5月8日,第九届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开赛。本次大赛以“新时代、新技能、新精彩”为主题,以“主动服务上海发展,主动对接世赛国赛”为原则,赛项设计力求世赛、国赛、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行业需求的“五结合”,在竞赛技术描述及试题编写时,融入世赛理念和比赛方式,新增“增材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Python编程、糖艺、货运代理、建筑信息建模、化学实验室技术”等赛项。作为上海职业教育的品牌项目,本届大赛还特邀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参赛,并邀请沪喀、沪果、沪滇等职业教育联盟对口支援地区的职业院校师生来沪观摩,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据悉,决赛有2776名中职生、1169名高职生和200多名中高职教师参加角逐。

【重要文件】

《上海市普通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价指导意见》发布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价指导意见》。文件坚持发展性、科学性、导向性三大原则,提出“学校治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学生发展”“特色发展”5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和28项评价要素,旨在通过对本市普通高中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价,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指导、评估和监测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本市普通高中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切实提高高中育人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高等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以“四个强化”为抓手大力推进就业引导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大学生价值引领,以“四个强化”为抓手,靶向引导,精准滴灌,引导毕业生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一是强化“一把手”工程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定位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校院联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分管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校就业引导专题会议、分学科院系座谈会等,明确院系党委书记和院长的第一责任,要求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定期专门研讨就业引导工作。构建校领导联系地方机制,完善学生就业引导和关怀链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赴各地看望慰问校友,关爱校友成长。召开全校性就业引导工作会议,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部署,强化全员就业引导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主题,持续引导更多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是强化“全链条”工作体系,凝聚全员合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体系。积极开展跟踪调查,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友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通过走访调研国家重点单位、行业等,总结人才成长规律,将研究及时反馈至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在招生环节和第一课堂的行业教育和就业价值引领,发挥校友示范效应,积极运用校友事迹作为案例,邀请校友担任校外导师,将就业引导贯穿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等方面。发挥校内各部门协同育人功能,合力构建面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青年校友的关心关爱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核心圈”就业领域,对标引导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引导毕业生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根据学科特点和院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重点引导方向,结合“十四五”规划梳理制定学院就业引导目录。加强与中核集团、中船集团、航天科技、国家电投等重要骨干央企联动,促成其集团公司组团来校招聘。2021年以来,按照“科学有效防控、安全有序招聘”的原则,聚焦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围绕核心领域促进高质量就业。

四是强化“榜样群”示范效应,营造文化氛围。面向国家重点单位,央企、国企等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约仪式和入职活动,增强毕业生入职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青苗计划”学生骨干培养班、选调生训练营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骨干的能力和视野,挖掘就业引导典型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微视频、微推文等形式全面宣传,不断提升学生骨干投身国家重点单位的人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优秀毕业生交流活动,结合毕业季主题教育、毕业典礼等进行表彰和激励。先后召开2021年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座谈会、“黄旭华奖学金”颁奖仪式暨2021年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座谈会等,向毕业生送出寄语,号召广大毕业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打造高水平应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新高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把握“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的核心内涵,以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和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单位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与技术创新为主线,持续探索产教融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途,努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新高地。

一是不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构建研究生全过程思政教育“1-2-3-4”体系。打造1个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元素库,依托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导师思政和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2个基本路径,将科学伦理、工程伦理、企业伦理等融入到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建设包含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创新能力、学科专业史等4类综合素养课,打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不断推进研究生“双协同”育人新模式建设。坚持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路径,探索实践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2.0版。依托香料香精化妆品和绿色化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制造、设计文创和创新管理等特色学科优势,与上海大型企业、重点研究院等加强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建设“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东方美谷产业研究院”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依托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和支撑“美丽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形成研究生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是不断推进研究生跨学科导师团队建设。探索研究生培养跨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模式,让学生接受具有不同工程专业背景、不同学术教育经历的导师团队指导,以学科交叉的方式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拓宽学生能力结构、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在成果认定、考核评价、配套支持等方面打破学科壁垒的机制。围绕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聚集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各类优质资源,通过学科汇聚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以及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的适应力。截至目前,全校已建设近70个“研究生跨学科协同培养导师团队”,团队成员至少跨两个不同学科,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其中。

【职业教育】

金山区提质培优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金山区职业教育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强交流协作,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探索职业教育多方合作模式。完善政、企、校多方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成立81家单位组成的金山区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和优势互补。2020年,金山区职教集团作为上海唯一的一家区域性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二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区域内行企资源,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区域内两所中职校与上海石化、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巴斯夫集团、赢创工业集团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在开展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搭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

三是打造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建立全国性“中德”职业培训基地,以德国工商协会海外商会认证标准为蓝本,推进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采用本土化的“双元模式”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高度赞誉与大力支持。与英国诺丁汉中央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IMI授权认证中心,促进专业国际化建设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以市、区专业(学科)带头人领衔、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示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新教师为后备团队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师资培养由项目化培训向体系化培养转变。面向中职校教师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培训,着重“师德与素养”和“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参加暑期实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任教,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实施“明天的导师”工程,打造教育人才梯队,为骨干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现有1名首席教师,4名学科导师、25名骨干教师。

五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教、学、做相统一的各类科技、文化等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推行“校企对接,特色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各类企业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各院校发挥办学特色,主动与企业共同开设各种“订单班”“冠名班”;各企业成员单位接纳在校学生开展专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与管理,逐步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组织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就业、创业讲座、企业岗位体验、校园推介会等,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