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0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0-12-30 字体 [ ]

    【重要新闻】

     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召开

    【高等教育】

    上海海事大学多管齐下  服务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基础教育】

    普陀区聚焦“高质量”和“一体化” 推进长三角教育合作交流

    【信息化建设】

    金山区教育局深化技术融合 推进教育创新

    【对口支援】

    奉贤区教育局坚持“四化” 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发展

    【重要新闻】

    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召开

    11月26日,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以面向新阶段新征程、扎实推进长三角教育合作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和推进长三角新时代教育扩大合作、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携手将长三角加快打造成为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会上,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四地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围绕高质量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聚焦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教育人才交流合作、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及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领域,明确了未来3年6个方面27项重点任务。

    【高等教育】

    上海海事大学多管齐下  服务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上海海事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相关要求,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服务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一是落实定位,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将产教融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牵头责任部门,层层抓落实,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坚守航运、物流、海洋办学特色,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为航运、港口、物流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16余万人。按照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坚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

    二是优化布局,促进学科专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增设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海洋新材料、自贸区自贸港、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跨境电商、邮轮管理、海洋管理专业(方向),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优化学位点结构,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持续提高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成立科研创新团队,着眼为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智慧港口、离岸工程、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用低温钢等提供解决方案,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助力上海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建设。

    三是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与中远海运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上港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上汽集团、中交三航局等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强化应用导向和实践教学,增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平台,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行业实操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采取“订单式”培养、“3+1”校企联合、“学士后”培训、“硕士创新班”等模式,为行业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适配人才。

    四是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成立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亚洲邮轮学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离岸工程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等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平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和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上海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提升中国国际海事话语权。培养的学生80%就业于上海,70%服务于航运、港口、物流等领域,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高端智库,研制的《中国航运景气指数报告》成为检测我国水运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连续发布《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填补南海水域船舶交通研究空白。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入选全国高校百强智库,专报获60余位省部级领导批示。

    【基础教育】

    普陀区聚焦“高质量”和“一体化” 推进长三角教育合作交流

普陀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响应全市整体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交流的各项要求,做实做细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交流工作,力争打造成区域教育协作的样板和标杆。

    一是率先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与嘉兴市签署深化教育合作协议,在高考综合改革、师资交流等方面开展多层次、项目化合作;2019年9月,两地共建的“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正式启用。积极与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地级市开展密切交流,在2019年10月底牵头与安徽芜湖、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共同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以高考改革、校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学生社会实践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为抓手,搭建了区域教育协作平台。

    二是开展宽领域、多角度区域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先后举办2019长三角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长三角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论坛、长三角四地终身教育发展论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党建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积极参加2019苏州国际理解教育大会暨长三角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长三角(四地)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嘉兴主办)。启动四地“学‘四史’红色学堂”研学旅行社会实践课程,推介四地红色资源,为“四史”学习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依托普陀研学小程序线上平台,将四地12门红色课程移至线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展示个性作品,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课堂。今年暑期已有 8000余名学生在平台上开展了线上课程学习。

    三是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组织开展长三角校(园)长学校领导力研修班,提升教育管理品质。开展优秀后备干部开展交流研修,开展专题化互动式教育教学交流,加强校际联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参与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多点联动项目,建设教育治理数字化体系,提升数据收集能力,组建跨区域高端专家信息库,推进跨区域名师工作室结对发展。

    【信息化建设】

    金山区教育局深化技术融合 推进教育创新

    金山区教育局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及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加大投入,优化信息环境。加速推进软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人均网络带宽、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方面处于上海各区前列。率先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形成“千兆校园、百兆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至2020年底,教育专网出口达到5.0G,教师桌面终端(含笔记本)人均达1.2台,学生终端(含移动设备)人均达0.6件。普及考试测评系统、课堂录播系统、校园电视台,全面建成电子图书馆及相关资源平台。

    二是对接需求,完善平台建设。遵循“需求导向,强调有用,提倡实用,保障能用”原则,开发人事、财务、学籍、招生、安全、教师发展等专项管理平台。用好“金山教育即时通”,实现高度组织化的用户通讯架构。疫情期间升级“好视通”会议系统,打造全兼容、全高清的视频共享平台,为开展线上教学和举办办公会议提供保障。融合“金山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金山教育邮件系统”,实现教育政务公文高效流转。建设“金山教育云盘”“金山教育表单系统”,解决海量文件的存转和公共数据的采集、反馈与分享。

    三是以点带面,推进平台应用。坚持“实验先行、分部推进,以点带面、尊重个性”路径,推进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深入探究课堂教学信息化,完成区域内30余所“区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涵盖翻转课堂、STEAM课程、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项目,涉及学校业务管理、集团化办学共享课堂、智慧课堂综合平台应用。

    四是分类建设,形成资源体系。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建设区级保障性资源、学校校本化资源、个人适性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以知识体系为框架、教学需求为重点,建设学科教学资源;针对学科专业的特殊需求,建设工具库资源。其中,金山区校本课程网汇聚基础、研究、拓展等多类课程资源,中小幼课程达到415门次,仅区外注册用户就达500多人。金山区学习资源中心汇聚基于教材知识框架的微视频(自制1300个)和题目资源(自选编近13万条)。

    五是打造特色,助推优质均衡。打造“金山教育阅读平台”,汇聚图书馆藏18万余册,年平均访问数3.2万余次。建设资源、课堂交互、考试服务等工具平台,多次开展市、区级范围研讨展示活动。开展“智慧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备讲课材料流转、作业设计发布和反馈、在线测试等功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分享优质课堂,共享教学资源,助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初中强校工程。依托“切片研究”特色网上教研平台,开展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微观分析研究,目前已有335个主题教研活动、904条文件资源、408个观课视频在该平台发布。

    【对口支援】

    奉贤区教育局坚持“四化” 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发展

    奉贤区教育局以“若贫困地区有需,尽奉贤教育所能”为原则,精准帮扶贵州省遵义市三县(务川自治县、凤冈县、余庆县)和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等地区,推进“四化”建设,推动对口帮扶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学校结对全面化。遴选区内66所优质中小学校与遵义三县110所中小学校结对,实现结对帮扶中小学校全覆盖。成立奉贤-遵义“一区三县”教育联盟,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共研、队伍建设共促、学校发展共进、教育治理共商”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四地教育事业共赢发展。评选30名优秀教师,由联盟和奉贤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予以表彰奖励。依托“上海-遵义”支教联盟,招收中职学生126人,接受干部、教师来奉培训120余人次,推动遵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二是培训支教常态化。持续3年开展遵义三县和青海达日县“金种子”校长、骨干教师跟岗等培训,培训教师50批次,共计200余人;接纳干部教师学习考察46批次,共计360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在线暑期教师培训、网上教研、职初教师培训、教学节管理者论坛、新学期学校计划解读等在线交流活动共计74场次,共有4000余名结对学校的教师参加。开展送教支教活动,组织15批次,共计321位特级校(园)长、名校(园)长和优秀青年教师赴对口地区开展送教讲学活动,遴选3批次1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遵义三县开展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支教工作。举办首届“一区三县”教育发展论坛,组织24位专家教师在遵义三县33所中小学校开展88场示范课、专题研讨及讲座,惠及遵义三县3800多名师生。

    三是研学交流基地化。连续4年,组织奉贤区100多位教师、2000名中小学生赴遵义开展研学活动。在遵义市务川县投资1.1亿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基地至今共接收奉贤区师生团队86个,共计300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接收遵义三县近万名师生在基地培训、学习。在奉贤区建立青少年语言文化夏令营,接收遵义务川县10所小学的200组家庭参加活动。

    四是爱心扶贫精准化。立足产业扶贫,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连续两年购买扶贫爱心大礼包,以购买扶贫大礼包的方式向贫困地区采购农副产品。组织消费扶贫“爱心购”活动,购买“爱心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