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0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0-08-31 字体 [ ]

【高等教育】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培育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人才

【学前教育】

杨浦区构建普惠安全优质学前教育体系

【脱贫攻坚】

上海交通大学“四个聚焦”持续发力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高等教育】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培育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人才

一、统筹创新——形成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一是高度重视统筹领导。学校始终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协同联动开创格局。学校成立创业学院,下设“专家顾问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委员会”及“院务委员会”4个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发展中心”“创新创业孵化运营中心”3个中心,统筹规划、有效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工作。三是加强推动成效显现。2020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上海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示范基地,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融合式育人生态创新——打造“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一是“协同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学校制定“专业融入式”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际化商科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定位紧密融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全覆盖的“通识+专业+跨界”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彰显“两化两型”(国际化、精品化、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特色;组建起一支包含专业课教师、创业课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客座教师、海外创新创业导师在内的师资队伍,总计600余人,聘请136位兼职导师。二是“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实战。从实验教学到创客空间,从社区到校内外,构建全面开放的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建有各级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不仅面向本校学生,还通过校外辅修的方式向松江大学城其他高校学生开放。建有各类创业园区,实现“学生在哪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就延伸到哪里”的零距离服务;校外建有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各类创业孵化、实训及实践基地55个。全面参与松江区和长宁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建设,区校共建创业指导站;举办6期长宁区创业训练营,4届长宁区青年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5届松江大学园区创业大赛。三是“六阶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第一阶段开展普及性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沙龙,第二阶段立项资助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第三阶段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第四阶段举办“博实班”等高级特训班,第五阶段到“学生创业中心”创业苗圃实战,第六阶段到“古北620”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四是“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学校注重营造浸润式创业文化,开展创业课程、赛事、咨询、网站杂志、特训班、国际交流、社团、苗圃、孵化基地、指导站、基金会、传媒等全方位一站式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成立创新创业相关社团22个,打造全媒体创新创业宣传平台,建有创业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出版《创享》杂志。

三、实践创新——形成多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特色品牌

一是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打造以“博实”国际商业创新创业精英人才特训班为主体的国际化商科创业实训平台群。2017年以来,学校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举措和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自贸区扩区建设、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国际商业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阿里巴巴创新中心,面向包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创业学生,以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创新服务型创业者为目标,每年定期开展为期1年的“博实班”,形成了国际化、实战化、协同式、浸润式示范性特色。目前,“博实班”已举办4期,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等16个国家、国内外20所高校的近170名学员参与;已成功孵化创业公司25家,创业实践项目35个。“博实班”实现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服务大虹桥国际商务核心区建设,打造“一轴三维四翼”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古北620”创业孵化基地。“古北620”创业孵化基地聚焦国际化和城市创新服务,充分整合学科专业优势、政府导向政策、企业创新要素、社会各方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提供200多个办公工位,成功孵化企业(项目)46家,在驻29家,设立众创区、初创区、加速区、示范区,打造“一轴三维四翼”的创新创业扶持服务平台。三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聚焦社区创新,打造学生宿舍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呈现出独具学校国际化商科的社区创业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学生宿舍、餐厅等主体生活区优势,打造学生创业中心、“文汇141”创业咖啡以及“梦享家”“创享家”等社区空间。通过创业模拟实战、创业实训实践、各类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营造双创环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学前教育】

杨浦区构建普惠安全优质学前教育体系

一、解决“一个难题”

2019年12月16日,杨浦区教育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杨浦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直面入园难题,力争缓解区域幼儿园分布不均与幼儿入园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等工作,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来3年继续加强对新江湾城社区、滨江南段区域及中部人口密集区的学前教育园舍资源配置,优化设点布局。另一方面,加快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实施。新建符合上海市《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的幼儿园6所,改扩建幼儿园1所,以进一步扩充学前教育资源。

二、抓好“两个基础”

“安全”是幼儿园管理的底线,杨浦区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让幼儿“安心上”。在目前已全覆盖建成的初步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第6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托育机构》,分年度实现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覆盖幼儿集体活动区域。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让幼儿“放心上”。探索创新各类人员引进机制,配足教师、保健、财会等各类保教人员;着力提升教师素质,新增2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园)。教师受培训率100%,幼儿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目标每所公办园力争有1名高级教师,中高级教师比例达到40%,新增特级园长(教师)1-2名。保育员、营养员中高级比例达到60%。

三、深化“三个项目”

“优质、多元”是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期盼,杨浦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推进优质园创建。一是深化“集团化办园”项目。积极调整优化集团架构,扩大幼儿园覆盖面。同时继续深化集团例会制度、联组教研机制、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区域集团两级考核机制,助推幼儿园保教、管理质量整体提升。集团制定“一园一策”优质园创建方案,确保优质园比例逐年递增,未来3年将新增市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一级幼儿园6-7所,家门口好学校6-8所,优质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65%。二是深化“幼小衔接”实践项目。深入开展杨浦区“家校社联动推进幼小衔接教育”课题研究,研制并实施区域幼小双向衔接的家校社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一园一准备期方案”(大班4-6月,一年级9月),汇编幼儿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集。建立每2周1次幼儿园与小学互通教研机制,形成园校引导、家长认同、社区参与的互动格局,实现科学育儿,理性衔接。三是深化培植特色项目。通过推进“2+4+4” (2个研究小组、4个工作室,基础课程四大板块)区域特色孵化项目的实施,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辐射作用,完善项目研究、专家论证、成果试点和区域推广机制,孵化特色园的“园特色”。以一年一届“教育展示周”为平台,市、区分别进行展示,共享推广区域优质项目。(杨浦区教育局)

【脱贫攻坚】

上海交通大学“四个聚焦”持续发力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级高原湖泊野外观测台站

学校全力做好洱海水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工作,汇聚各方人才共同建设以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高原湖泊野外观测台站,近20年持续参与洱海保护工作,将经验和成果辐射到云南高原湖泊,积极面向全国推广高原湖泊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经验。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带动作用,开展科学研究、示范工程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洱海流域内外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00余项;接续跟踪研究洱海水质与生态变化,完成水质分析报告335份,为洱海保护长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当地培训生态环保技术人才近3000人次。

二、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对接东部市场的生产基地

学校针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等领域专业优势,主动服务大理州、洱源县农业生产,通过组织学校专业人员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对、与农产品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等形式,有效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建立高校实验室、农商销售网络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互动协作的直通车,促进高校技术人员与当地农技科技人员直接对接服务。通过专业质量认证机构、农产品销售企业等多方联动,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打造“专业技术指导团队、专业质量认证团队、专业产品销售团队”一体化运作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解决了销售难、运输难等问题,为当地苹果生产基地获得近100万斤销售订单;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葡萄、黑蒜、青梅等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和销售。

三、聚焦医疗卫生需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学校持续派遣医疗团队赴云南对口地区医院开展帮扶活动,为西部地区医疗事业培育医疗人才队伍、输送医疗资源。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连续10年对口支援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建设,为当地医务人员来沪培训近1000人次,推动新建学科1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从0发展到12个,完成从二级乙等医院向三级综合医院的跨越式发展;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免费接收云南省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护士和行政职能科室人员短期进修学习;附属仁济医院为援建单位开展专题技术培训30多期,带教医师150人次;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在援建单位建设远程会诊中心,组织开展远程会诊30次,远程教育学习讲座100余次;附属胸科医院持续8年免费救治云南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9名,与当地医疗机构共同将救治工作形成常态机制。

四、聚焦文创旅游事业,打造高层次人才扶贫扶智新模式

学校针对当地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等需求,组织文创、传媒、历史文化保护等多支专业团队,精准对接洱源县旅游开发、特色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等工作,为洱源县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支持。将教职工疗休养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打造“扶贫疗养专线”,组织高层次人才125人次分期分批集中洱源扶贫扶智,充分发挥大学与贫困县互动合作带来的品牌效应,拓展旅游康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