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五育融合”,创新区域性推进策略,打造体系化实践路径,构建联动性变革机制,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区域性推进策略。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擘画发展“新蓝图”。2020年,出台《金山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的实施意见》,印发《金山区“五育融合”发展行动纲要》,聚焦“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治理、课程重塑、教学变革、队伍培育等方面,系统谋划工作框架。二是注重科研赋能,破解实践“新问题”。分阶段持续开展科研实践探索,破解工作难题。在启动阶段,以“1+6+X”项目研究为抓手,推进综合性、领域内、跨领域项目研究,服务学校发展;在攻关阶段,以上海市哲社课题“融合育人的范式构建与区域实践变革研究”为引领开展科研攻关,着力构建“五育融合”范式,出版专著《问道“五育融合”——新时代教育变革的以“大课题、小课题”联动突破》,印发《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研究指南》,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学校教育各环节。三是强化协同联动,构建运行“新体系”。构建专家团队、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校教师多方联动机制,协同推进“五育融合”工作。其中,专家团队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导,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设计、政策保障,业务部门加强组织协调、专业支持,学校和教师提供落实措施和开展实践。
打造体系化实践路径。一是建构“特色引领型”课程体系。围绕“五育”某个领域进行课程体系架构,成熟后带动其它领域课程开发。以学校(地域)资源为载体系统,建构特色课程体系,并通过对办学理念内涵的系统梳理,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经过探索和实践,先后打造了“以体育人”“艺术育人”“以球育人”“银杏文化育人”“星文化育人”等各类特色课程体系。二是探索“课堂变革型”教学范式。围绕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教学基本要素,推进“融合育人”课堂教学范式变革。其中,教学目标立足全面发展,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导向;教学内容破除窄化思维,基于教材和地域资源丰富“五育”内涵;教学方式尊重学科特性,形成“五育”互融互育、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科关联、注重“主题”实践等有效方式;教学评价聚焦育人质量,强化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完成“艺术化课堂”“具身体验式”“问题导引式”等校本教学模式变革。三是打造“学习空间型”育人方式。以全方位服务学生学习和成长为出发点,重构物理空间,注重软硬件结合;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发掘、激发学习空间蕴含的育人内涵;以学习本质的变革为动力,支持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学会在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形成应对变化的关键能力。如打造了海棠小学的星天地体验馆、新农学校的“农趣园”、上海师大二附中的“博物空间——标本馆”等校本特色空间,为学生学习体验提供场所支持。
构建联动性变革机制。一是深化教育系统内部工作机制。成立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构建涵盖“五育”的线下课程900多门,线上课程300多门,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学校少年宫“融合育人”模式。注重教育资源汇集,成立金山区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整合区域及长三角研学、劳动教育资源,建立新型教育供给、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二是构建教育系统外部工作机制。打通校内外边界,建立上海市首家去行政化区级家委会组织——金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会,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多元化资源平台,各街镇配套成立家长学校联盟、家委会联盟等,形成点面结合、纵横相联、校际合作的“融合育人”局面。区教育局、体育局携手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办公室,通过协同配合、共同管理等方式,形成集资源、活动、评价为一体的体教融合工作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