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智能造-自主配”全方位布局 华东理工大学助力上海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发布日期:2021-01-28 字体 [ ]

华东理工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按照“源头创新和工程化技术并重”理念,围绕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智能造-自主配”的全方位布局,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拔尖人才引育高地,服务“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厚积学科底蕴,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全国最先设立化学制药工学专业和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开创我国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工程类人才培养先河。分别于1991年和2015年获批国内首个生物化工博士点和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具备生物工程“本-硕-博-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之一。以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为依托,形成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工程化技术”的全链条体系,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评优秀,上海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20年获批纳入省部共建序列。建立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8个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新药创制,引领重大科技源头创新。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合成-测试-分析”周期性闭环新药研发技术以及老药新用和新衍生物二次研发关键技术,实现十余个候选新药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金额超5亿元。开展A型血友病、粘多糖代谢病基因药物临床治疗研究,在国内建立AAV基因治疗药物大规模制备技术体系,建成符合GMP标准的中试生产平台。获批国内首个海水养殖鱼用疫苗,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种工业酶库和工业生产菌株。在国际上率先实现(R)-硫辛酸、甾体等多个医药产品工业化应用,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发挥工程化优势,构建生物过程全球服务平台。围绕生物制造过程提出多尺度优化与放大理论体系,建立生物过程大数据平台和细胞生理特性可视化软件系统,实现生物过程高效生产,打通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宜昌东阳光药业成为全球最大红霉素生产企业、山东福洋生物成为全球最大葡萄糖酸钠生产商,在海正药业建成国内首条细胞密度突破千万级、反应器规模达到千升级以上的抗体融合蛋白药物生产线,累计服务国内外生物制造企业100余家。2000年以来先后4次获得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完善配套技术,支撑生物制造自主发展。引领国内生物反应器装备与配套技术的发展,研制国内第一台研究用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用反应器,自主开发系列细胞培养的培养基达到美国FDA一类医疗器械生产标准。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纳米染料宏量制备新方法,实现诊断试剂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国产化,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开发活细胞代谢荧光探针及光遗传学调控技术,实现代谢标志物高精度监测和控制,在《Nature》子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相关技术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个实验室跟踪应用。

探索创新机制,助推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院企双栖新模式。依托上海倍谙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创新,建成抗体和疫苗生物制造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及原材料和装备国产化基地,为产业提供“技术-产品-设备”的全链条服务。与上海医药集团共建“上海医药-华东理工大学绿色制药创新转化中心”,聚焦绿色制药技术、连续流动合成技术、药物晶体创新工程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医药的药物绿色制备关键与共性技术、重点药物品种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水平。与青岛市崂山区及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青岛创新研究院,通过科技与资本相融合,建设“技术极客”与产业项目相融合的专业化孵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汇集产业需求,输送生物医药高端拔尖人才。依托生物、制药、化学和化工等优势学科,以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所面临的工程技术与科学问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拔尖人才。生物与医药相关学科已毕业本科和研究生7000多人,其中70%以上留沪就业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0%以上进入生物医药行业内知名企业,目前多数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3位毕业生先后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举办包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在内的培训班和会议20余次,参加的企业人员超过2000余人,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