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闵行区深化“新优质学校”创建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发布日期:2017-12-06 字体 [ ]

  闵行区教育系统现有基础教育学校400所(含校区),在校学生近22万人,体量居全市第二。一段时间以来,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教育面临均衡发展与品质提升双重压力。为此,该区秉持“让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理念,坚持走“均衡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路径,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破解发展难题,于2013年启动首轮“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聚焦学校创优规划设计、课程和队伍建设、创优学校管理团队培训等核心内容,实施专家团队过程指导、学校联动研究实践、第三方评估跟进的动态创建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集群创新思路,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以五项重点措施深化实施“新优质学校”创建
  闵行区明确界定“新优质学校”三个特征:实效明显,原有办学基础较为一般或相对薄弱,通过若干年努力,综合办学水平、育人质量明显提高且较为稳定;示范价值,学校以满足每位学生发展需要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实践,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转型中产生示范作用;个性特色,学校基于对本校学生、师资情况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分析,通过具有实际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在实施过程中,闵行区聚焦“学校创优规划、课程建设、管理团队培训”三个领域,建立“设计—行动—评估—改进—提升”工作机制,聚焦实施五项重点举措:
  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新优质学校”成员学校基础不同,办学理念和发展诉求各异。为此,教育部门引导成员校主动设计发展目标,自主选择发展策略,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愿景,在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创建等方面制订实施相应举措,形成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成员校普遍结合校情实际,精心培育亮点和特色,打造了各自品牌。例如:航华中学通过“什么是幸福校园”、我看“达礼知书”的内涵与诠释、“达礼”课堂的特征等深入研讨,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引领学校进步发展;浦江三中依托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等资源,以“后茶馆式”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优化学校创建路径。邀请专家团队全程开展过程指导,聘请第三方评估跟进。注重日常研讨与节点推进相互转化、整体策划与阶段推进相互结合、行政组织与非行政组织相互促进。例如:闵行五中的“三课融合”、颛桥中学的“幸福课堂”、罗阳中学的“明礼修身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等项目,聚焦师生发展,建设路径清晰,关注行动研究,实现了成果“落地”。
  引导破解重点难点。除邀请专家团队对成员校项目建设进行专业引领外,还定期对成员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注重过程诊断,强化服务意识,发现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此外,还组建“新优质创建学校管理团队研究班”,引导学校管理团队在学习、实践、总结、反思中完善学校制度,实现转型发展。
  建立“目标-评价-改进”跟踪机制。组织专业力量对参与“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系统设计发展路径。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对学校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帮助学校设计发展目标与途径、创建过程与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持续调整改进。
  提升经验辐射效应。出台《闵行区新优质学校评测标准》,构建了“办学效果—社会反映”的评估反馈机制,形成基于标准的创建学校循环改进提升机制。总结“新优质学校”实践过程的优秀案例,凝练基本经验,及时推广应用。
  二、以“新优质学校”创建引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营造了区域教育“新生态”。“新优质学校”把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与自下而上的智慧实践有效结合。一批具有改革内生动力的公办学校组成不同形式的实践团队,不抱怨客观的不利条件,而是从学生差异出发,建课程、强课堂、重评价,针对内涵瓶颈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在破解难题过程中提升办学水平。例如:浦江一中实施“小步子、快反馈、行中变”的改革,开展“自信教育”,打造“自信课堂”,提升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获得感,2016年学校成为闵行区见习教师培养基地;吴泾中学从“乐和课程”到“乐和文化”,坚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的教育体验;七宝实验中学创新学校管理,唤起了教师的职业追求,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
  推出了共同成长“新策略”。闵行区以“学校综合绩效评价”引领新优质学校创建,构建了面向学生管理、学校管理、政府管理的三级评价体系,使用学生电子成长档案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数据、学业质量分析平台数据、绿色质量指标数据及第三方问卷调研数据等,开展基于数字化的学校办学绩效评估,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性,规范办学行为,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升学校规范办学的自觉;二是导向性,引导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建办学特色;三是增值性,关注学校自身纵向发展,科学、客观、公平评价每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在动态创建过程中呈现学校进步历程,从“进步”视角关注学校的“增值”;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引导学校多元发展。
  持续发展形成了“新格局”。闵行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注重追求“回归本源”,注重“激活主体、发挥学校内生力”,注重学校在创建工作的动态完善,注重过程跟踪指导,强调项目驱动,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彰显了科学性、创新性。2016年,闵行区出台《闵行区持续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方案》,以特色建设带动全面提升,以重点突破带动面上工作改进,在深化实践探索、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创新实践研究成果,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优化教育新生态,推进闵行基础教育向高品质教育发展。
  闵行区力争到2019年末,新优质学校数量覆盖全区公办初中校的50%,参与新优质创建校的“绿色指标”测评结果达到优良水平,社会对教育满意度测评超过90%,建立起一批整体办学质量高或有鲜明特色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