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口帮扶合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对口帮扶合作工作机制和模式,扎实推进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一、谋划“十二五”帮扶合作规划。为不断提升西部对口高校发展水平,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本市高校与西部对口高校在总结“十一五”帮扶合作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十二五”工作目标,制定新一轮帮扶合作方案。复旦大学与云南大学在就相关支援、合作项目等方面确定工作要点,明确“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重点支援云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共同探讨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改革。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两校间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与对口贵阳学院明确两校“十二五”期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等领域的支援合作内容,为构建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华大学将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对口支援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
二、提升受援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同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积极开展与对口井冈山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双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每年接受该校50名本科生到同济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参照同济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模式,帮助该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到井冈山大学开展示范教学,以教学实践带动教学研究,提高井冈山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华东师范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开展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工作,并组织优势力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受援对口高校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受援地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东华大学与新疆塔里木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协议,利用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和条件,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对塔里木大学首批来校学习的30名学生进行培养,为南疆地区培养输送优秀纺织专业人才。复旦大学积极开展与对口云南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并每年给予云南大学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2011年给予云南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申请指标5名、硕士申请指标10名。
三、服务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本市高校在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中,围绕“加快学校转型,主动服务全国”的思路,广泛开展与对口高校所在省市和其他省市的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主动服务对口支援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建设,2011年本市高校与外省市开展实施合作服务项目数达748个。同济大学2011年以政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与云南、新疆、重庆、都江堰等地区开展横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等合作服务项目共457个,项目金额达1.13亿元。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尝试与宁夏大学和神华宁煤集团携手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在煤化工等领域开展项目研究、科研合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为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海电机学院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内镶滴头式滴灌管自动生产线研制》项目科研,为阿克苏地区节水设备制造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复旦大学发挥附属医院资源优势,积极为西部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医院2011年选派医疗队到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支医和巡回医疗,共诊疗各类患者2900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210例,通过义诊形式为当地群众1330人次提供健康咨询,为当地培训医务人员369人次。富源县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例腹腔镜右结肠切除术、首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均在中山医院的支援下取得成功。在中山医院的帮助下,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的诊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大造福了富源县百姓。
四、创新帮扶合作模式。本市高校积极探索教育对口帮扶与合作模式,加大教育优质资源向对口高校的辐射功能,发挥品牌效应,扩大服务领域。一是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复旦大学将该校《生命进化论》和《京剧表演艺术》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过视频向云南大学学生开放。二是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合作品牌项目。2010年12月,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共同在井冈山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同济学术周”,同济大学选派了16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周期间,共开展12场学术报告、4场示范教学课和5场座谈交流会,井冈山大学7000余名师生参与了学术周活动。“同济学术周”的举办,对于提高井冈山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位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两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搭建了重要平台。两校决定,今后每年在井冈山大学举办一届“同济学术周”,并将此项工作打造成为两校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