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国情共济,用故事勾勒当代中国。6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高级中文视听说”的同学们在图书馆开展了一场题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课程结业汇报。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安娜说“得益于‘一带一路’,我有了学习中文的机会,如今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来中国留学,哈中两国的文化与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10年来,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取得了丰硕成果。
柬埔寨的潘娜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故事”,在完全不熟悉的城市,她甚至连自己所处的位置都无法准确描述,遇到困难时她尝试拨打了110,最让她感动的是110警察的快速响应与耐心处理,在她最无助时伸出了援手。这次经历使她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信任。
提起中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象征喜庆、热情与力量的“中国红”。然而,在马来西亚谭佩丽的眼中,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日渐显现的“中国绿”——那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她结合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及自身在中国的亲身观察和体验,探讨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成效。
来自匈牙利的罗智强以在中国留学的这一段时间的所见所感,让人意识到环境保护并不是遥远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一部分。无论是骑车出行还是自带购物袋,每一个小选择都和绿色发展有关,他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绿色生活的理念是每一天可以落实的行动。
阿根廷的严思琦和日本和石黑瑛梨奈分别从社区小事以及人民城市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马来西亚的郑智祥则以本国环保现状为例进行了分享。
汇报结束后,同学们来到“镜·窗·印·桥——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叙事”展区,观看本学期学生们的作业。
展览分为四部分,体现出留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教学成果,成为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
在人类命运交织的时代图景中,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不仅是探寻当代中国的窗口,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华东理工大学“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以语言为舟,以国情为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语言教学与中国社会文化认知的双向赋能,遵循在具体情境中引导留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原则,并结合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课堂上教师鼓励同学们将中国与自己国家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对比,从全球视角引领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悟中国智慧,在案例剖析中领悟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