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国际教育中心联合院系共同实施的中外学生“新知计划”项目持续进行。各院系积极开展中外学生交流活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项目一方面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学习环境,克服语言、学习方式等困难,保障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拓展中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外学生互学互鉴,构建多元文化校园氛围。
2025年春季学期,以下学院已经分别开展多项活动,让我们一起回顾精彩瞬间。
5月16日,传播学院师生一行前往上海纽约大学参观交互媒体艺术专业作品展,来自传播学院不同专业的中国学生和来自马来西亚、埃及、日本、越南、巴基斯坦、巴西、韩国等国的国际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两所高校学生之间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拓展跨学科视野,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对话,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上海纽约大学的交互媒体艺术专业鼓励学生探索新兴技术、媒体和传播形式带来的表达可能性,其课程覆盖创意编码、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内容,展现出艺术、技术与人文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展览现场集中呈现了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近200件作品,包括实体设计展品、沉浸式装置艺术、概念海报、视觉VR、创意影片、互动小程序等。
传播学院师生在活动现场深度体验了多元化的数字艺术实践,或在电话亭装置中探索声音艺术共创,或通过交互小程序生成“赛博旅行”数字肖像,或运用VR装置沉浸式参观数字博物馆……在体验过程中,传播学院师生与上纽大的学生创作者就作品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社会价值等内容充分交流,思考技术赋能下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
活动结束后,2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刘姝含同学表示,“于我而言,此次参观交互数字艺术展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参观过程中与中外同学就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交流,体验了由数字和计算机模型创造的艺术世界的一隅,展览中对人体、未来、记忆等媒介概念的呈现也给予我很多别样的启发,非常期待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4月24日,设计学院中外师生一行30人,在设计学院合作院校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当代艺术教授Geoff Hogg的带领下,前往位于苏州河畔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参观。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源自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当代影像、艺术与文化生活的国际性地标,致力于向公众展示全球顶尖的影像作品,并重新定义当代影像艺术的全新体验。师生们共同欣赏了“马丁·帕尔:简明扼要”、“川内伦子:遥远闪亮的心,在手中闪烁”、“瓦维·纳瓦罗扎:心之狂野”、“埃里克·约翰逊:当下即所有”和“尹航:升格火焰”等展览。
外语学院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举办了一系列精彩活动,涵盖音乐、文化体验、翻译精神传承等多个领域,促进中外学生友好互动,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译路传音・世界听我说”中外歌曲展演中,中外学生通过歌声展现风采,国际学生王家兴、宁勇航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大奖,用音乐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4月20日,“语”述中国活动以“演讲 + city walk”形式展开,中外学生走进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博物馆和艺术馆,用外语向市民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追溯历史脉络,感受艺术魅力,推动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冰雪丝路・双子星对话”中俄文化月活动中,俄语系师生前往草婴书房参观交流,感受翻译事业的文化使命,促进中俄青年交流。
5月21日,“心植芳华”花卉种植与诗歌品读活动则聚焦心理健康,中外师生共同种植花卉、品读诗歌,汲取自然与文学的治愈力量。
临近端午,“万水千山‘粽’是情”民俗体验活动让中外学生了解端午文化,体验藤编扇子制作,互换扇子象征友谊。
此外,“译心薪火・文字里的文明”活动中,国际学生参观翻译家陈列室,领悟翻译家精神,感受翻译作为文明桥梁的重要意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外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友谊,展现了外语学院在推动国际化交流方面的积极努力与成果。
4月9日下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感受海派文化”文化研学活动,2023级、2024级中外学生在国际学生辅导员全红和本科教学秘书张华丽的带领下,先后参观徐光启纪念馆和土山湾博物馆。在徐光启纪念馆,同学们通过展品了解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会通中西”的思想及其在数学、农业、军事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深刻感受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在土山湾博物馆,大家参观文物史料,领略其在文化传播、教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此次研学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外学生对海派文化的理解,还促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融互鉴,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
中外学生“新知计划”项目在传播学院、设计学院、外语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外学生在文化交流、学术探讨、艺术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与合作,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还提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这些活动为构建多元文化校园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中外文化的互学互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