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全名Anastasia Fridman,是一位来自荷兰的青年小提琴手,现为鹿特丹皇家音乐学院古典音乐硕士生。她来到中国、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并非一次偶然,而是一段早已埋下种子的旅程。
12岁那年,娜娜像许多青少年一样在网络上随意点击着音乐视频,直到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她听到了二胡的声音。“二胡的声音让我如此震撼,我立刻与那声音和音乐产生了共鸣。”她回忆说,“之后我经常听二胡和中国音乐,有时甚至比古典音乐还多。二胡的声音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尤其是在困难时期。那时,我不敢问父母是否可以学这门乐器,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现场观看一场二胡音乐会。”她无法解释这种情绪,但那段旋律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多年后,这颗种子在2020年悄然发芽。时间停摆的时刻,娜娜在中国订购了人生中的第一把二胡。从摸索着怎么让琴弓在两根弦之间穿行,到后来找到在德国的二胡老师,这份学习的喜悦不断地激发着她对中国音乐的好奇与热爱。
娜娜目前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研究课题,是将二胡的技法应用到小提琴演奏中。起初,她用“模仿”的方式进行:先用二胡演奏,再把同一段旋律转译为小提琴的语言。“我尝试将二胡中的滑音、颤音和独特的情绪处理方式,慢慢过渡到小提琴上。”这不仅是技术的练习,更是一次对音乐语言边界的重新认知,就像她一直试图打破“二胡等于悲伤、小提琴等于浪漫”的刻板印象。在她看来,两种乐器都能诉说快乐与悲伤,都能表达复杂细腻的情绪。她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让更多西方观众了解中国音乐中丰富的表现力。
在娜娜眼中,二胡并不只是“哀怨”与“悲情”的代名词,小提琴也早已不局限于“浪漫”的标签。两者都是能够承载喜怒哀乐的音乐语言,蕴藏着无尽的情感张力。
在来到中国前,娜娜曾思索自己能否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但很快,她在上海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与这座城市本身的温柔回应。“我最喜爱中国的一点就是这里的人们。中国人非常开放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坦言,“从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开始,他们帮助我顺利来到中国,并给予我学业与生活上的指导;还有那些对我非常友好的同学们,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中国人乐于助人、彼此关怀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这也是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在上海音乐学院受到如此热情的欢迎,我感到非常感动。”她尤其特别感谢她的二胡老师王莉莉与小提琴导师郑炜珉,老师们的帮助让娜娜在演奏和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在音乐和技术方面都给了她很多启示。“我真心相信,来到上音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决定之一。有时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在这里,在上海学习中文和中国音乐,跟随出色的老师学习小提琴和二胡。我觉得,此刻我仿佛生活在梦中。我永远感激上海音乐学院对我的帮助与支持。”
除了练琴与研究,娜娜还在课余时间踏上了探索中国文化的旅程。从江南水乡到古都西安,从传统昆曲到交响中的中国旋律,她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乐背后的文化肌理。“我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当我从上海来到西安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差异。看到和听到中国方言、音乐和戏曲的不同之处,以及尝试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食物,都非常有趣。”
音乐从来没有国界,只有共鸣。娜娜常说,音乐本身并不属于某一种文化,而是所有情感的载体。未来,她希望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与体验,带回欧洲,把二胡的声音介绍给更多荷兰人,让更多人知道中国音乐的魅力,用小提琴与二胡的对话方式,让中西方的音乐人与听众能够“听见彼此”。
而此刻,她正在用行动兑现这一句话。
在这个春日的上海街头,我们看到娜娜背着小提琴走进教室,也看到她坐在琴房,用心感受二胡的声音。她的存在,正是东西方音乐交汇最生动的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