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完善工作机制、丰富工作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创新具有黄浦特色的劳动教育推进路径。
一、以课程建设夯实劳动教育主阵地
一是落实国家基础性课程劳动教育价值。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集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强化劳技教师教研与培训工作,确保全区各年级劳动教育开展时间足、质量高。
二是开发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全区各中小学校按照统一部署,立足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整合校内外、课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卢湾一中心小学以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云厨房”平台,建立数字化教室“云厨房”,引领学生有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近掌握基本厨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卢湾二中心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分层活动,一年级开展“自背自理书包”行动、四年级开展“自叠自理被子”行动,小事入手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蓬莱路第二小学以“快乐活动日”为载体,开展“蓬莱小镇”校本拓展课程,将5个年级分为6个社区,把40余个教室装扮为模拟小镇的各类公共场所,学生自由选择职业和角色,在模拟小镇中扮演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开展创造性劳动。
三是打造海派风格的“非遗”传习课程。依托坐落于黄浦区的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全面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传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区内的清华中学、敬业初级中学、兴业中学、市南中学、七色花小学、中华路第三小学等作为上海市“非遗”传习基地学校,分别聚焦灯彩、楹联、剪纸、里弄风筝、泥塑等“非遗”名录项目开展全校性传习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以兴趣班、拓展课等形式从学校起始年级全面铺开,并在高年级选拔重点培养人才,组建学生社团深入培养。学生在传习“非遗”项目和技艺的过程中,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专注精神。
二、以行为规范养成丰富劳动教育路径
一是践行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提出的“勤劳笃行乐于奉献”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全区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者服务。
二是开展劳动教育主动引导。区内各中小学校利用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教育。上海实验小学开设“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主题教育谈话课,通过谈话理解劳动的重要,通过演练知道劳动的方法,通过辨析明白劳动的价值;大同中学开展“争当家务小能手,助力个人成长”劳动教育活动,倡导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开展“重走父母上班路”活动,在职业体验的同时体会父母辛劳,增强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意识和感念亲恩。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自我管理。区内中小学校以学生自主管理形式开展值周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执勤周之中,在校园生活中学会服务他人、奉献他人,在增强学生自律行为同时养成责任意识和劳动精神。
三、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劳动教育载体
黄浦区利用区内社会实践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层次分明的优势,与数十个场馆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出《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开发与劳动教育关联度高的基地,打造区内中小学生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中华职校烹饪实训基地开设的“中华小厨房”、叙友茶庄开设的“超级茶博士”、红房子西菜馆开设的“小小调酒师”等,成为学生踊跃参加的热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同时增长了社会见识、提升了生活技能、感悟了劳动魅力。
四、以优化学生综合评价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黄浦区2009年创建了区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指标与评价体系,通过事实记录进行评价。评价操作以《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体系为基础,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等情况进行记录;记录信息来自《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学校和社会组织反馈、教师和家长的写实记录等,据此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多角度、立体化评价,确保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提升劳动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