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的重点不限于区域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而是聚焦于“学”,尊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新型学区:寻求政府履职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统一
徐汇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徐汇教育走过了一条从外延式均衡到内涵式均衡之路。
外延式发展扩大规模。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实施“长桥教育工程”,我们克服了区域面积剧增、两个高峰(入学高峰和人口导入高峰)叠加所造成的区域内部教育失衡的状况,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初步均衡。上世纪末,徐汇提出“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发展思路,开展了以缩小硬件差距为重点的“教育达标工程”、以缩小软件差距为重点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程”,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基本均衡。到“十一五”期未,徐汇教育已形成区域“南北”教育资源总量、各类学校布局和优质学校分布基本均衡的局面,提升了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了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虽然优质资源集中,但徐汇也存在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象,实现更高层次优质均衡的挑战依然严峻。新的发展形势下,徐汇区出台《徐汇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确立了“双高”(建高原、攀高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学区化办学为教育综合改革“建高原”的重要抓手,通过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学区制,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不同学段学校之间的协调配置模式,推进义务教育新一轮的均衡发展。
“十二五”期间,徐汇根据区域实际,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提出了“街镇均衡”的发展策略,加快教育体制和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努力让居民在1平方公里内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014年,徐汇进一步调整公共服务内涵,将学区化办学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即在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
学区化办学项目与“街镇均衡”项目的共同宗旨是为回应百姓最为关切的“上好学”问题,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而“学区化”是街镇均衡的“升级版”,因为它的重点不限于区域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而是聚焦于“学”,尊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学校发展愿景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将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责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简言之,街镇均衡项目中政府是主事人,侧重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再优化,而学区均衡则将学区中的学校放到主事人的位置,由学区自主策划发展问题,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缩小学区内部差异。
建立“去中心化”校际发展联盟,推动资源融合贯通
学区化办学突破了一校的资源限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自主管理权力的组织,从而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014年,徐汇开始推进学区化建设,将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创新相结合,区校联手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在办学管理架构方面,以分管区长为组长,我们成立了学区化办学工作推进指导小组;建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引入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学校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和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多方资源参与学校管理,统筹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成立学区化办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实施计划、管理制度,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教育资源的使用等。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赋权学区开展自主改革和加强监督监管相结合,理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督导评价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运行和发展模式。
学区内部如何真正实现课程、教师、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我们构建了校际发展联盟,通过去中心化,做到办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学校管理的紧密融合、课程教学的相互衔接、师资安排的学段贯通。
试点以来,徐汇各学区加快推进了三个共享:一是推进运动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和创新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共享,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因学校大修,暂借青少中心虹漕分中心安置学生,但该场地没有操场,康健学区的其他学校在学区工作委员会的协调下积极提供场地。二是通过教师交流、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如田林-虹梅学区形成了首席负责的课题化推进方式。“首席”是指首席教师负责制;“课题化”指以教科研课题引领的工作推进方式。学区共立项了18个课题,命名了18位首席教师,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实现项目化管理。三是通过优质校本课程输出共建、跨校选课、远程教学等形式,实现学区内各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康健学区正稳步推进包括古诗文“诵吟唱”教学进课堂、优秀传统文化绘本阅读、非遗项目人人学等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学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要实现共享,人事管理制度是关键。为此,徐汇区出台了学区化办学教师“蓄水池”计划,探索建立“集中招聘、集中培养、适度储备、统筹使用”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配套推进学区内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方案;设立学区化办学专项资金,每学年为各学区划拨3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用于学区内各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校际间教师交流的补贴、专题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以及专项奖励等;建立学区内后勤服务的“岗位统筹”制度,统一开展水电工等岗位的跨校使用机制,实现统一使用和按需使用的有效结合。
在实施教师蓄水池计划的基础上,我们会陆续配套制定学区内教师的柔性流动制度,在“编制不变、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强调“两个重点”:一是重点由基地学校向学区内其他学校流动,解决学校的实际用人需求;二是重点由基地学校骨干教师作为流动对象,进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区化队伍建设的整体实力。
社会资源也是学区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着力培养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共建、共治的意识和能力。如华理学区引入华东理工大学专业资源,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并为教师开展家风家训全员培训,进一步指导家长推进家庭教育。
学区内各成员相互平等,各具特色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徐汇区的学区化办学试点呈现出“宏观统筹、微观放活”的特点,通过学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进而缩小学校的办学差距。
学区是一个发展联盟,也是一个发展团队,作为凝聚内部力量的重要纽带,徐汇各学区都致力于以统一的目标来引领学校发展。华理学区依托大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大中衔接、中小衔接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发展,理工见长”的特色课程群,培育“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同根文化。康健学区把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作为学区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国际课程的融合,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打造“康健教育,教育康健”的特色品牌。
在学区内部,不同办学体制、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都成为联盟中平等的一员,共同构建一个“学习场”,通过优质资源的交互共享,实现学区资源“不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在学区化建设的过程中,田林中学依托区内职校开设了学生创新体验实践课程,面向社区内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西南位育中学积极推介中华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将自编的德育校本教材《五常新说》作为学区十所学校德育的共享教材。徐家汇-枫林学区以名师工作室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如由徐汇中学和零陵中学两位校领导领衔的“古诗词吟诵名师工作室”,面向学区内中小学招收学员,为特色课程辐射作准备。
学区化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围墙,扩大了学区化办学的社会参与度,将高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资源引入了教育发展之中。如华理学区的成员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田林-虹梅学区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平-湖南学区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枫林学区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形成了多个主体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发展格局。华理学区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华理学区”,学区中的大学资深老师进入中学课堂,执教高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型课程,开设拓展型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学科视野;梅园中学与凌云社区联合开展生态种植活动,以“凌云生态家”为平台,编写成区本科技特色微型课程。湖南社区学校多年积累形成的《走进身边的老洋房》课程,成为学区内优质教学资源。
在学区化发展进程中,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委托教育督导室研究学区化办学督导评价体系,以学区为单位设计评价指标,重点评价学区在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学区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等方面的达成度。(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6年08期32-34页 作者:庄小凤,系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