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树立“三个导向”,全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发布日期:2021-10-08 字体 [ ]

黄浦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健康锻炼需求,按照“应开尽开”原则,努力克服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等先天不足,创新思路举措,深挖学校潜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学校100%向社会开放,每年服务市民约13万人次、每年专项经费投入达1000万元左右,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实事项目推进成果获考核优秀。

一、强化目标导向。一是抓分工协作制度。成立由分管副区长担任主任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工作管委会,明确教育、体育、财政、人社、公安等部门以及街道职责任务。建立机制建设、特殊个案、反应反馈、总结提炼“四个共协商”制度,建立区教育局与街道、学校与社区“双例会制度。二是抓分步出台政策。广泛听取社会多方意见,先后制定印发《黄浦区分层分类实施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安全、规范、有序地向社区开放实施意见》《黄浦区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管理办法》《黄浦区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告居民书》,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抓分类实施方案。对所有学校体育场馆进行面上排摸和点上调研,形成“一校一案”(评估方案)和“一校一策”(实施策略)。分层分类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典型。

二、优化需求导向。一是提升安全系数。2019-2020年,共有专项资金1400余万元用于改造学校体育开放场地,针对有基础但尚不完全符合开放安全要求的6所学校实施物防工程,可开放比例提升15%。为所有需要开放的学校增配视频监控和电子手环式门禁。二是保证开放时间。基本保证“每周22小时”(每天至少2小时,周末至少6小时)的开放时长。寒暑假期间由社区和学校协商确定增加开放时长的具体方案,满足多种形式的开放需要。三是健全操作规范。完善开放人群准入机制,实现入校登记管理便捷、省时、人性化。学校因地制宜形成专人管理、进门认证、过程巡查、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等各项管理机制。探索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记录进入校园锻炼人员的动态路径、参与项目,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智能服务。

三、深化特色导向。一是服务内容注重内涵提升。鼓励学校将特色运动项目和开放服务结合,满足市民不同健身需求。以“场地+课程”配套式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元的体育健身课程。积极争取体育局支持,统一派出健身指导员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比如,敬业中学选派专业教练推进游泳项目的全民普及。二是管理模式注重多元共治。依托社区学校、社区团队等居民自治组织,探索第三方服务、俱乐部运作、学校自主管理等多种类型的开放模式和服务管理,形成居民自律、社校共治的管理模式。比如,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建立健全服务规范;上海市黄浦学校实施多元化成本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场地开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