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以三个转变提升“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能力

发布日期:2021-10-12 字体 [ ]

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机制三个转变入手,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能力。

一、转变观念,培养掌握未来的“高精尖缺”人才

学校确立了未来五到十年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即:按照全球一流研究生培养要求,建设国家高精尖缺人才一流供给基地,培养掌握未来的一流高层次人才。该目标是以培养“全面具备端正思想品德、真才实学和优秀学术成果的毕业生”为主要特征。

二、转变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精尖缺”培养体系

2020年启动实施以“本-博贯通”为基本模式、以“优生优师优培”为基本特征的“卓博计划”,每年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优秀本科生,配备最优秀导师和最优质资源,实行个性化培养。首批选拔的171名学员平均成绩位居各专业前10%。“卓博计划”实行有进有出的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该计划吸引了大批优秀本科生留校深造,显著提高了博士生整体生源质量。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导师组、双导师制等培养模式创新,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位标准梳理和制定工作,着眼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转变机制,提升“高精尖缺”育人融合创新能力

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出台学科动态调整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着眼培养集成电路领军人才和产业急需、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实施加快公卫学科群建设行动计划,启动建设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专项研究生计划,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新设了“应急管理”学科方向,多措并举,培育一批前沿、新兴领域学科增长点,推动研究生教育向融合创新的“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转变。

完善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长江高等教育创新带建设等大平台优势,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构建宽口径基础、强化实践、跨学科协作的培养体系,提升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综合素养,形成了“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紧密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