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教院附校走上“轻负担、高质量”办学道路

发布日期:2021-10-14 字体 [ ]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秉承“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办学理念,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整体改革,探索实践的后“茶馆式”教学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由教育部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多年来,该校在保持学生学业成绩全市公办学校领先的同时,实现两增多、两减少、一更好,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更好。在新发近视率普遍有所上升的态势下,该校学生近视率则实现逐年降低(从2018学年的65.91%降至2020学年的58.02%),近视率指标低于全市近20个百分点,在静安区相应学段学校中最低,促进了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一、抓牢减负核心,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学校“作业量入手实施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作业总量。一是科学分析、网络管理。推出教学评价常模带,各类印刷作业通过网络传输进行监控管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学生作业量的常模,并在作业总量超过或低于“常模”区间时及时向教师发出预警。学校每周作业完成时间低于上海平均值约20%,达到国际标准。二是区别对待、分层布置。创新设计两个举手制度,当作业量偏多或学生在当晚无法按时完成时,学习委员和学生家长可以举手,申请减少作业量或延后完成,解决了天与天”“人与人作业量不平衡问题。创新设计分层作业机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层设置基础作业、整体作业、荣誉作业,所有学生均需完成基础作业与整体作业,荣誉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教师主动申请。两个机制相互结合,实现作业量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二、聚焦高质量目标,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开展后茶馆式教学作业研究,逐渐形成以提高学习效能为导向,遵循学生认知(或学习)规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在此研究基础上,学校聚焦高质量目标,抓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跟进四个环节一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自主开展课堂内外的命题探索,用循环实证方法对试卷设计进行研究,针对单元设计、回家作业设计等方面,提高命题质量。二是注重作业布置方法。围绕不同类型作业,采用不同布置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调整作业批改模式。转变简单判断正误的批改模式,将作业批改视为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激发学生兴趣。四是及时跟进作业完成结果。通过题目重现、错题修改、题目重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诊断,剖析原因,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三、注重体质管理,有效保障活动时间空间。学校合理利用空间,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调节用眼方式。一是增加体育锻炼等户外活动时间。在开启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在两个校区分别设计了每天多个时段的大课间,科学安排晨练、自编校本舞蹈体操、广播操、晚锻炼长跑等活动,依托融入后“茶馆式”教学理念的学校建筑设计形态,在校内实现了不受任何自然条件的影响,保障每人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二是保障学生运动场地空间。在新校舍设计时,将22亩占地面积中的10亩土地用于室外操场,形成250米环形跑道。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室内体育馆、交互式智能体育馆、顶部楼层挑空跑道,最大限度扩展运动空间。三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坚持全校学生每天一次长跑,每周一次“明星闪亮”等户外活动,增加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接受光照,参加户外活动。
          
四、注重手机、睡眠管理,创建家校沟通文明环境。加强家校沟通,共同监督管理学生手机使用和睡眠时间。一是强化手机入校管理。全程控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规定小学生手机不到校,中学生手机不进班。建立《家校微信群管理公约》,学校与每位学生、家长共同签订移动终端设备文明使用承诺书,规范电子产品的使用。二是保证睡眠时间与质量。在校期间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上午上课时间均不早于8:20,并依据学生不同年龄及个性特点,安排学生自主午休。同时,通过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校本平台,采取附校之分积分激励机制,引导家长鼓励孩子高效完成作业,保证充足睡眠。在市教委绿色指标测试中,学校学生作业指标和睡眠指标远高于全市平均值。

五、注重读物管理,落实日常视力保护措施。学校把降低近视率作为系统工程,通过营造阅读环境等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好习惯。一是增加阅读空间、阅读资源。营造校内和校外阅读空间,设立致雅书院”“趣童书馆”“漂流图书馆。建立教师推荐书目、学生自带书籍、家庭图书角三个层面的阅读资源体系,并对学生阅读倾向、阅读能力进行动态统计分析,为教师开展个性化作业布置提供了大数据依据。二是重视日常视力综合防控。保证每天两次眼保健操,定期进行近视程度检测、反馈、治疗,细化视力等体质健康档案。教室内安装LED护眼灯,定期进行灯光测量和矫正,为学生创造舒适的用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