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高臣:基于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解读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4-25 来源:中国教育督导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对义务教育工作的定期体检,可以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其变化情况。各地区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把做好质量监测、用好监测结果作为提升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及其解读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采用纸笔测试、问卷调查、现场演唱和绘画等形式,对学生学科学业表现、学科学业均衡状况、影响学生学科学业表现的关键因素、专题聚焦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关注师资队伍、学校资源配备及使用、教师培训及教研状况、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等。各地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解读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多层线性分析两轮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纵向判断区域教育发展态势及层次结构数据中不同特征;二是,基于全国监测数据坐标定位,横向聚焦当前区域教育优势与不足,找准问题症结,积极突破瓶颈,探索有效路径,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二、综合研判找准问题

各地区结合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和区域教育现状,纷纷进行学校调研、课题研究、实践探索,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

维度一,政策落实与资源配置情况。第一,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贯彻执行。区域在义务教育阶段“双减”“五项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贯彻落实执行《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等政策情况。第二,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匹配程度。随着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口激增,学位结构性不足日益凸显,学位增长的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老旧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待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大;边远地区出现部分校舍空置,学生生源不足现象。

维度二,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情况。聚焦区域内城乡、不同群体及校间差异,通过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多元协同育人的视角进行科学研判。尤其关注不同群体间存在的差异,例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易出现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用教室等问题。此外,学校在体育、劳动、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常态化、制度化、多向性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凸显。

维度三,区域教师教研与培训情况。从监测数据看,部分区域的教研形式不够丰富、教研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形式单一,培训时间与工作冲突等;分层分类培训,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多维度培训都有待于开发和拓展。教师教学单元设计、作业设计及命题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探究性教学行为使用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三、探索区域有效实施路径

(一)深化改革、严格落实

第一,区域持续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对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归口管理,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实现共通共享的数据治理新样态,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等第三方评价机构提升监测结果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和经费保障,确保国家有关教育政策落实,各地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保证薄弱校建设经费投入,并进行倾斜,确保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更新,满足开设丰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的需要。

第三,强化“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的落地落细落实。例如,针对青少年视力不良比例逐年增加、感到较大学习压力的监测结果,上海市结合自身情况,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等文件,连续组织责任督学开展全覆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双减‘ 工作”、“构建视力友好型校园环境”等为主题的教育督导。同时,以教学五环节为抓手,制定了《上海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学校作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缩小差距、优质均衡

首先,持续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学区化办学。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项目化实施等加强对薄弱校扶持力度,提高由优质品牌初中、优质小学领衔的紧密型教育集团覆盖率,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教研科研共建、设施场馆共用,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带动面上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其次,充分发挥学校发展规划引领作用。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自主办学内生动力,教育督导机构指导学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实施项目,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品牌打造。

最后,形成合力,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校治理方式,健全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的育人体系。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丰富的校外艺术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识度和喜爱度,形成一批有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例如,上海市教研室以《关于缩小城乡学生艺术素养差距的行动研究》课题为引领,梳理薄弱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真实问题,通过助推空中课堂的使用、开展校内外相融合的美育学习、举行学生艺术实践成果汇报展演等主题活动,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形成机制,发挥家校共育功能,提升薄弱学校艺术教育整体质量,实现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评一体的独特课堂模式,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深挖问题、开好药方

充分发挥教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优势,加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高层次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在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基础上,强化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联合培训;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应用,以及培训场域的创新和运用。针对监测报告反映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1.实施精准教研。针对监测结果中发现的学生阅读与习作脱节的现象,确立研究专题,组织区域学科骨干、名师工作室成立分年段研究项目小组,梳理不同学段的语文要素、单元习作要求,明确训练要点。

2.开展深度教研。通过探究性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STEM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度教研,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3.探索融合教研。多学科、多领域开展联合教研打通学科壁垒,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例如,上海市奉贤区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开展艺术、语文学科联合教研活动,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模仿等活动学唱歌曲《读唐诗》,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画中读诗,教研员围绕古诗词教学组织教师研讨,开展微论坛打通学科壁垒,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