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1-04-08 字体 [ ]

目  录

【重要活动】

上海出台《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

【高等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四大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

【基础教育】

崇明区实施 “强校工程” 提升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松江区推进云间“三心”工程 提升小学课后服务品质

【信息化建设】

普陀区构建“3+3+3”模式 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

【重要文件】

上海出台《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2018年《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适用于2022年起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从2022年起,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

【高等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四大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以重大需求、重大问题为导向,坚持学科融合、机制创新、对接精准、全球布局四大战略,对标世界一流,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抒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奋进之笔。

一是坚持学科融合战略,全面夯实原创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领域,建设先导研究基金项目和共享交叉基金项目,凝练智能教育、量子思维、三产融合农业4.0、音乐画等一批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组建老子研究团队、智能教育研究团队、超限制造研究团队、脑智科学研究团队等一批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大问题,实施“精品战略”,设立“精品力作”培育项目和“重大预研究项目”“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项目”,强化交叉领域和优势领域研究。成立调查与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与人文社科各学科的交叉研究,着力提升人文社科的原创能力。布局人机交互学习、心理学大数据、大数据治理与城市创新等文科实验室,推动基于实证的跨学科研究。实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国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三大系列”项目,产出一批具有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科体系建设,推动全国重点马院建设,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提炼新话语。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战略,深层激发科研活力。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全面加强科研规划、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职能一体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专职科研秘书队伍建设和财务秘书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推动文科科研管理服务创新。深度完善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岗位体系,设立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发挥学术领军作用。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在全国首个设立以“原创”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思勉原创奖。

三是坚持对接精准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新型科研基地智库平台建设,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工作室、上海高校智库,成立“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中国智慧研究院,与上海市松江区共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每年超过200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部分成果获中央、国家部委及上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转化为文件和政策。定期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等,连续出版《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中国高中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2019》等年度研究报告。整合9家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立教材研究院,深度服务国家教材建设,服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主编的《数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等教材十几次重印,最大发行量达3亿册。组织智库专家学者就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主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每年发表文章200余篇。

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战略,多维贡献中国话语。推动一流学科国际化,世界历史学科在全球各大洲设立5个工作站。实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成立布达佩斯、纽约、里昂、墨尔本、中亚等中国研究中心。实施海外发文资助项目,2016年以来我校在SSCI、AHCI来源期刊发文总数超过1500篇,国际合作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大力建设英文期刊,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文科类英文期刊已达5种,多部高质量学术成果外译为外文全球出版发行。设立国内第一家“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首创国内第一本教育学英文学术期刊,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科话语体系;中国教育、政治经济学、中国历史、转型社会学、中国诠释学等5个方向获批上海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冯契学派等师大特色学派发展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基础教育】

崇明区实施 “强校工程” 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崇明区推动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项目,通过制度创新和项目化实施,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办学质量,营造更加健康、优质的义务教育生态。全区共8所公办初中被纳入全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

一是“双名”融入,加强专业资源支持。每校配备1名特级校长或申报双名“种子计划”的领衔人,同时按需配备一批名师。16位区级专家分成4组,每组蹲点指导2所“实验校”。

二是项目辐射,激发自主办学活力。开展区内实验校与全市优质初中“一对一”结对,移植优质学校内涵发展 “核心技术”,促进“实验校”教育教学品质稳步持续提升。实施“城乡携手共进计划”项目,区域内各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和教研资源在学区内辐射共享。

三是赋能校长,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成立“崇明区强校工程校长工作室”,聘请资深专家担任导师,针对8所实验校个性问题,落实“增值性评估”要求,以“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三类评价研究作为区级课题,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科学公平地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保障经费,配置相关设施设备。保证经费投入,积极为实验校配置硬件资源。优先配置英语听说实验室、每所学校至少配置一个创新实验室。推进实验校初中理化实验室建设全覆盖,满足中考新政实验操作相关要求。

松江区推进云间“三心”工程 提升小学课后服务品质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深入调研家长、学生需求,征求各方意见,系统设计“云间‘三心’”工程,内容架构包含“精心工程”“开心工程”“暖心工程”。“精心工程”力在学校精心组织,用心落实,专注看护品质提升;“开心工程”重在学生开心参与,全心体验,助力学生持续发展;“暖心工程”旨在家长省心安心,社会放心,提升民生服务质效。

二是注重分时实施。课后服务分成“班级看护”“年级看护”和“校级看护”等三个时段。以班级为单位,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要求教师从作业量、作业难度系数等方面提升作业内涵;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素质拓展”活动,结合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和学校“长短”课程等,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以学校为单位落实“看护”工作,实践有温度的举措。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本学期专注“多彩乐园+”课程提升版。“多彩乐园330、多彩乐园430、多彩乐园530”,力求“330课程精心备,校内作业不出校”“430课程多彩多面,体艺科劳动起来”“530看护排忧解难,解决家长后顾忧”。

三是注重督查总结。每学期对各校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统计、督查和总结,每学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保证学生家长的知晓率及看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汇编《松江区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经验》,为各校继续开展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信息化建设】

普陀区构建“3+3+3”模式 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

普陀区教育局聚焦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公平”和“选择”出发,以实现“智慧引路,技术赋能”的教育为目标,探索更多元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推进三大项目,落实三个保障,打造“融、通、准”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新体系,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

一是搭建“三个平台”。优化“J课堂”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录制优质教学短视频和课程系列,支持学生按需学习;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后台记录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让教师从经验判断走向实证判断。建设“五育”融合教育评价平台,综合关注学生学业质量、心理发展、专业特长等全面素养,通过AI数据建模,借助多重数据的采集,实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评价,为教与学的精准施策提供充足的依据。打造“普陀区教学质量监测平台”,结合不同学段教学质量的核心关注点,挖掘学情价值、评估学业负担、构建教学模式、发现师生需求,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使教研工作更加务实高效、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二是推进“三个项目”。推进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统一综合性管理平台项目,打造安全规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新环境,用“互联网+”的理念打通数据壁垒,优化系统间的融合贯通,实现全流程的精细化在线管理,大幅提升信息化的安全性和对于教育教学的支撑力。推进区域数字教材试点区建设项目,建设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优质好用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将数字教材应用试验推进至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展学校常态应用方式研讨活动,提炼具有普陀特色的教与学新模式。推进新型数字化学校培育项目,加快区内信息化标杆校培育,全面推进区内各校“智慧教育、智慧学校、智慧课堂”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学校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三是落实“三个保障”。落实共建共享机制保障,以“政府主导、多方投入”为工作原则,探索“高校院所指导、企业参与建设、政府主导推进、学校使用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协作机制,加强区校、校校、校企之间教育信息化的多方位合作。落实人才队伍保障,将“普陀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开展分层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落实以智慧课堂、智慧校园为特征的技术保障,立足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优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数字化环境,完善各种智能化背景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师生教与学模式的改变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