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0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20-09-01 字体 [ ]

【基础教育】

虹口区教育局严格落实防控要求 有序开展开学准备工作

【高等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构建海内外联动教育实践基地 创新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APQ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聚焦七个转变 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

【基础教育】

虹口区教育局严格落实防控要求 有序开展开学准备工作

一、分类管理,严格“窗口期”排查,有序安排师生返校

根据市、区疫情防控要求,对全区所有师生员工在沪情况进行全面排摸,对于离沪师生严格执行防控隔离“时间窗口”要求,特别是对来自或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员工提出,在该地区恢复低风险级别前暂不返沪,在风险级别降低后,按要求进行校外7天(集中)健康管理且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可以提出申请,由学校组织分批次返校;对于个别从中高风险地区返沪的师生,严格施行校外14天集中健康管理,2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方可返校。同时,向全体师生提出防控安全要求。根据“错时、错峰”原则,合理安排学校分年级错时到校,分批放学离校。针对重点对象人员,严格施行“一人一策”,对离沪人数相对较多的7所小学和9所中学,要求学校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及本人,并按要求做好相关排查及健康管理工作,督促境内非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尽快返沪。

二、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充分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细化应急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发热发现机制,严格按照“一校一策”“两案十制”要求,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防控工作网络,实行闭环管理,加强聚集性发热、密切接触者、疑似及确诊病例等情况处置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开放发热绿色通道。要求各校做好师生因病缺勤及健康排查日报工作,实行校园划区划片管理,封闭区域由专人负责,进出人员执行排查登记。图书馆、食堂等实行人流量限制,减少非必需跨校工作交流。做好校园卫生安全管理及清洁消毒工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规范及垃圾分类要求。指导学校储备至少2周的口罩及消杀物资,规范采购、分配和监督环节,满足“快速、准确、批量”要求,落实红外测温设备、口罩、消毒液等物资筹措,按需发放,并做好物品登记。区教育局牵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联合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评估工作组,围绕组织体系、制度机制、物资准备、隔离观察及临时留观区、健康宣教等方面72项指标开展开学全覆盖现场评估检查。

三、优化教学,托底保障,提高线上线下教学质量

按市教委工作部署,组建高层次教师团队,遴选名、特教师、市“双名基地”和区“七层级人才梯队”成员继续开展在线课程录播工作,指导各校成立线上教学工作组,结合学段、年级、学科教学需要,安排个性化录播课程。建立以学科为单位,区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区学习资源工作组,开展线上辅导与答疑,进一步做强在线教育品牌。推进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发展,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专题研究,综合评估在线教学效果,结合实际,优化教学工作安排,确保各类教学活动组织有力、衔接有序。把握好开学后教学节奏,做好补缺补差补漏和串讲复习工作。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开学2周内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测试。制定托底方案,针对未能按时返沪或仍需居家观察期的学生,指导学校制定“一人一策”方案,计划开展“零起点”教学,组织学科教师以在线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提供与线下同步的教学服务。利用区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载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的关心关注,及时发放困难补助和奖助学金,给予学习生活上更多的支持。最大程度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和开学秩序平稳,努力让家长们放心。(虹口区教育局)

 

【高等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构建海内外联动教育实践基地 创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构建教育硕士卓越教师实践能力分层次培养的APQ模式

以卓越教师所需的教学实践能力(Ability,简称A)培养为导向,以海内外两个高层次教育实践(Practice,简称P)为特色,以过程性监控指导与分享交流的质量保障机制(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简称Q)为基石,将三者构成一个有机体,在上海、台湾、美国三地持续重点建设海内外高端实践基地7个,分层实施:层次Ⅰ,以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每年全校选拔10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进入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师大附中、七宝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位育中学等5-6个高端教育实践基地参与教育实践,为其未来成为卓越教师储备能量。层次Ⅱ,以国际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每年全校选拔约5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参与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2个海外基地及8所优质中学的教育实践,在更高层次上培养研究生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基础教育所需的国际教育理念和双语教学能力。APQ模式有效解决以往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不稳定的问题,构建上海、台湾、美国加州三地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的海内外教育实践共同体。

二、创新实践基地名校名师“一对一”带教方式

选聘6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以及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教授、优质中学名师70余人作为兼职导师,围绕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科研三方面内容,对每位研究生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通过观摩名师示范课,跟师跟课跟班、听课上课评课、案例分析研究和公开课展示等方式,特别是名师手把手、影子式、浸润式的带教,有效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成长为卓越教师所需的学科教学创新、课程教材研究、案例分析和双语教学等实践能力。由此解决以往教育硕士生由普通学校一般水平教师“一带多”“放羊式”实习的问题。

三、量身定制海外教育实践基地

将教育实践空间延展到海外,每年选派约50名教育硕士研究生,置身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及当地8所优质中学等环境下,开展为期2-3个月的教育实践。通过每周3天在大学学习量身定制的教育类课程和每周1-2天赴当地优质中学教育实践,提升国际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能力,由此解决了以往就近实习的问题,在培养卓越教师国际化教育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师范类高校前列。

四、健全过程性教育实践质量保障机制

健全集过程性与总结性于一体的教育实践质量保障机制,在具体实施、规章制度、经费使用、质量监控和总结评优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范。主要体现在:由研究生院负责设计、组织和具体实施;特聘教育硕士学科导师为带队教师,每人负责一所基地,全程管理教育实践活动;研制《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手册》《研究生海外教育实践方案》,规范研究生、带队教师和带教导师等职责,健全申请选拔、行前培训、每周例会、中期检查、过程评价反馈、后期总结分享和评优表彰等一整套管理保障制度;每年持续投入一定经费予以支持。明确研究生参加海内外高端教育实践的具体标准,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实践质量保障新机制。

该模式持续运作实施9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已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先后有近千名研究生参与实践并受益。它显著提升了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了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更广范围内研究生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聚焦七个转变,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

上海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的精神,并按照市委书记李强同志来校调研指示精神,以2020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培养质量年为抓手,聚焦“七个转变”,积极探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

一是转变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挖掘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将博士入学“申请-考核”制从学校集中管理到学院、导师自主安排,从单一闭卷笔试到现场抽题作答、学术报告以及综合面试等多种形式,从简单比较考分高低向全面考察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等综合素质转变。二是转变研究生阶段割裂培养,有机衔接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推进本硕博课程体系一体化,建立直博、硕博连读跨层次跨院系选课机制,打造“贯通培养、一流水平、凸显创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强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过程考核和学位标准的契合度。三是转变课堂知识传授模式,将国际学术科技最前沿引入课堂。打造“金课”工程,探索顶级学术论文作者进课堂、国际会议特邀报告人进课堂、知名企业经典案例进课堂、经典实验及前沿研究实验进课堂等“四进”模式。针对国家急需的“卡脖子”技术领域,联合开发“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核心课程。推动网络课程常态化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四是转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以“项目制”为驱动,推进专业学位与国家重大发展计划相衔接、与国家重点企业相协同,支持“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定制化、培养企业化、就业定向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上海大学与中国商飞合作共建“高端民机设计人才班”,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共建“微电子班”,与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班”,联合开发《民用飞机综合航电系统设计与验证》等课程,为国家尖端领军行业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五是转变研究生能力认证模式,建立学术档案制度。研究生学术档案以学生为单位,将其在学期间取得的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获奖情况等全部培养过程成绩,真实、完整地记录在册,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依据。通过大数据手段,搭建人工智能平台,跟踪评价研究生在学成长与职业发展,推进学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引导研究生教育从“学科牵引”向“个性牵引”的方向转变。六是转变学位授予评价机制,积极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制度体系。在研究生学位授予综合性评价中坚决摒弃唯SCI论文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研究生学位授予综合性标准,修订《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要求的规定》,将相关学术成果作为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研究生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七是转变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依据二级培养单位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招生计划、奖助额度和学位授权点。从全过程质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培养条件质量(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科研项目)以及培养模式质量(学科交叉培养、联合培养)等三个层次,客观测评二级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能力,使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先保证学校战略发展布局的需要,优先支持优势特色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新兴战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