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0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0-08-31 字体 [ ]

【基础教育】

虹口区因时因势优化方案 精细精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高等教育】

上海大学多措并举 精准服务 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


 

【基础教育】

虹口区因时因势优化方案 精细精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调整教学安排。压实主体责任。根据市教委紧急会议要求,虹口区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明晰责任主体,组织未保、德育、教学、督导等工作条线,对属地各中小学校师生心理及家庭状况进行排摸。严格执行“三个覆盖”,以“全”字当头抓好疫情期间师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工作。严格落实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部署落实一次排摸、一个方案、一次培训和一次自查的“四个一”举措。严格督促各中小学校落实落细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举措,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指导学校制定“一人一策”方案,组织学科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零起点”教学。优化教学安排。综合评估在线教学效果,出台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优化课程安排,控制教学节奏,实现从在线学习到课堂实践的平稳过渡。对于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个别化指导,做好补缺补差和串讲复习工作,引导其尽快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

二是加强科学指导,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师生共建。连续开展各条线视频专项培训。各校以“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主题上好开学第一课,启动“阳光行动”心理活动月,严格落实每周1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适应期,为全面适应复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聚焦家校互动。建立家校动态沟通机制,对需要关心关爱的学生,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形式保持与学生家长定期定向沟通。根据市教委“两个全覆盖”要求,落实班主任和家长培训全覆盖。构建区域共创。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与区红十字会、区卫生健康委、区民防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建立政府、专家、社区、学校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构建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社区支持,学校主体,家庭支撑”的区域学校心理干预管理体系。组建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的中心组,以课程、活动、培训、研究为一体的研训组,引领各基层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集体发声。

三是聚焦特殊群体,强化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特殊学生关怀。在全面排查基础上,对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来自重点地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关心帮助,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建立心理档案,制定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实施“一人一卡、一人一策、一人一帮”,提供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各学校全面开启心理谈话制度。加强重点学段关怀。为面临疫情、考试和升学多重压力的毕业年级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缓解学生和家长焦虑情绪。针对今年复习时间缩短的实际情况,学校准确分析生情、学情,优化复习策略,及时调整进度,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复习规划。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特别是对参加电脑派位升学的五年级学生和家长及时提供专业指导,及时加强解释疏导工作。线上线下开展心理辅导。充分利用不同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开展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务。以心理咨询热线、QQ群、微信群等形式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以直播教学形式对学生开展远程心理健康指导,录制考前心理健康辅导微课,通过官网“阳光行动”专栏,搭建学校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连心桥”。各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经过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全天候开放心理健康辅导室,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加强学生心理调适,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虹口区教育局)

【高等教育】

上海大学多措并举 精准服务 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上海大学始终牢牢把握“促就业就是保民生,抓就业就是讲政治”的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上级相关部署要求,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是“爱生如子”,抓落实。自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建立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机制,全面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全员责任制”。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校领导晨读学习多次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部署、亲临一线,多次召开全校促就业、稳就业专题推进会,所有校领导靠前指挥、包干学院;院系部处干部、教职员工将“以生为本,爱生如子”的情怀落实在职责上、岗位上、行动上,全员吹响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二是“挂图作战”,强攻坚。校、院两级“挂图作战”,制定“五类清单”,建立周排序、周通报、周督促机制,确保天天见增量、日日有成效。“周周比拼清单”,每周及时反映校内各毕业生培养单位的就业进展情况;“学院走访清单”,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逐一走访29家毕业生培养单位,现场把脉问诊支招;“挖掘资源清单”,持续构建就业合作网络,挖掘扩增就业岗位;“政策落地清单”,面向工作队伍、毕业生、家长等及时解读宣传上级和学校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逐一对标落实,用足用好政策红利;“精准帮扶清单”,针对建档立卡和未摘帽贫困县等待就业学生盘清底数,建立“一生一策”档案,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确保每位学生实现就业。

三是“主动出击”,见成效。深挖网络招聘资源,汇集各地网络招聘信息进行分类筛检、对口推送;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就业网新增注册企业1800余家;联合院系充分调动校友、专业教师力量,开展综合类和学科大类云上招聘共10场,累计提供岗位17.9万个;积极推动国家政策落地,目前已制定发布150人科研助理招聘方案,研究制定2个专业60人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方案,挖掘本校及关联单位各类岗位近300个。针对国家和上海市推出的中小学教育师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社区工作者、边疆专招、西部计划等项目,积极宣传引导,开展专项求职面试指导,报名人数均较上年度大幅增长。

四是“离校不断线”,重服务。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及上海市关于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分类统计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全体未就业学生开展离校调查,确保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一生一策”,并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做到“岗位推送不断线、指导培训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接续服务不断线”,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持续做好后续服务指导工作。(上海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

一是体现时代特征,突出“三个引导”。遵循教育规律,弘扬劳动精神,实施“劳动创造幸福”十大行动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专项调研,11866名学生在线提交调研问卷,结合师生座谈会、个别访谈,形成符合“00后”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上海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推进先进人物进校园,引导学生“爱劳动”。激励榜样引领,实施“匠心”计划。25名上海市劳模、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受聘“人生导师”,在校内开展25场专题沙龙,学生聆听劳模故事,探讨大国工匠精神。搭建劳动体验平台,引导学生“会劳动”。万余名学子参与“最美寝室”评比活动,开展生活园区“日日清、月月净”清洁扫除活动;千余名学子参加“劳动体验周”,体验餐饮管理、垃圾分类引导、规范车辆摆放、公共区域保洁劳动;百余名学子参加“劳动达人秀”技能挑战赛,比拼美食制作、收纳整理、剪裁缝纫技能。开展劳动教育大讨论,引导学生“懂劳动”。通过“立德励言”网络思政品牌,探讨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劳动责任和伦理意识。“社会需求能不能决定劳动价值”“劳动应该尚德还是尚能?”“996劳动工时制度是王者还是青铜”等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话题登上校园网络平台。1.3万师生通过哔哩哔哩平台观看新时代劳动教育大讨论直播。10集“立德励言 新时代劳动教育师大学子说”短视频及6集专题贴的播放量达31万。

二是把握育人导向,聚力“三个增强”。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准育人导向,通过劳动教育拓宽育人渠道,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在劳动中增强知识素养。发挥教师教育特色,面向师范生开展劳动教育“师承”计划,紧密结合师范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关注师范生自身劳动教育与作为未来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哔哩哔哩平台开通“云端教育家”,提供展示劳动风采,提升师范生技能的平台,已投放视频60支,累计关注近200人,播放量超过6千人次。在劳动中增强专业技能。发挥专业特色,开展“合法劳动”“名画中的劳动者”“人工智能”“垃圾分类科普微视频”等劳动教育创新。疫情期间依托新媒体发起战“疫”打卡活动,淬炼专业技能,推出居家《劳动战“疫”》《运动战“疫”》《艺术战“疫”》《用诗战“疫”》《用法战“疫”》等网络专栏,5363名师生参与打卡13500余次。在劳动中增强创新能力。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突出了创造性劳动能力的要求。设立学生园区劳动体验馆,以情景剧排演、主题路演等方式集中展示学生劳动科创成果,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推进校园环保,实施垃圾分类“时尚”计划,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编导《垃圾分类我先行》情景剧、《垃圾分类歌》、设计垃圾分类主题海报、自主研发BIACID智能分类垃圾桶,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创新机制方法,加强“三个对接”。学校以课程为切入点,以劳动实践为抓手,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练就过硬本领,让劳动成为生活,让劳动融入生活,让劳动服务生活。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思政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理论板块,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专设劳动观、择业观、职业价值观教育章节,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创新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关注服务性劳动,创新校内外劳动实践。5000余名学生通过“影子计划”体验宿舍管理、校园管理、餐饮管理等校内各类各级劳动岗位,累计体验时长达40余万小时。疫情期间,855名学生投身家乡基层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百余名留校学生组建体温检测、卫生消毒、寝室送餐等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学校、场馆志愿服务、大学生挂职锻炼、“三下乡”外出实践考察、社会实践调研大赛等,实现劳动教育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发挥协同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弘扬“立大志、善小事、入主流、成事业”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观,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校连续11年荣获“三支一扶”先进集体。实施“笃行”计划,关注生产性劳动,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见习实习中,“悟劳动之美”“明劳动之理”。学生通过学习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安全、劳动与职业发展等专题,理解劳动的本质规定、本专业劳动的发展趋势。(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