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0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0-08-28 字体 [ ]

【基础教育】

嘉定区教育局多措并举  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高等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

上海大学打造“七大空间”将城市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


【基础教育】

嘉定区教育局多措并举  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聚焦问题导向,主动对接需求。区教育局坚持“先调查、后发言”,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对口地区的现状与实际需求,优化教育帮扶内容。通过加强沟通协调,深化合作交流,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实施等方面积极探索,开辟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要的帮扶新路。聚焦重点突破,发挥各自特点。择优选取16所嘉定学校作为定点帮扶学校,把学校发展亮点做成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关注帮扶主题、帮扶方式、帮扶力度,探索多形式、多途径、可操作、易落实的帮扶方案,做到扬其所长、尽其所能。除了为结对学校提供资金、资源、资料之外,更专注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做到端本正源、厚积薄发。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育扶贫工作方式。立足已有项目,推动理念转变。区教育局坚持以项目引领、成果辐射为重点,立足已有教育领域重点项目,积极落实帮扶工作。以“慧雅阅读”“真数学”“大视野课程”“教育信息化”等成熟型项目为抓手,助力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指导、学生多元发展,推动对口帮扶地区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立足新设项目,创新教研方式。在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区教育局推行“云帮扶”工作,依托区教育学院的“嘉云青”全景教研项目,联合云南省德钦县和青海省久治县教研团队,参与项目平台中各年级、学科的同步教研、异步教研、示范课观摩与实践,为对口两县教师,特别是边远牧区的教师们提供及时帮助和有效指导。“嘉云青”项目已涉及7所对口学校,惠及近200位一线教师,切实提升云南、青海两地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

三是以质量为目标,提升教育扶贫工作实效。健全管理架构,落实工作举措。坚持“三个到位”,即领导指挥到位、扶贫计划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区教育局常设由局长任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教育扶贫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晰各科室工作责任分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各项教育扶贫工作有效落实。班子领导带头,多次深入青海、云南等对口帮扶一线考察,掌握一手资料,找准帮扶切入口,选派优秀队伍支教指导,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协作机制,增强活动实效。结合“1+11”基础教育互助成长计划,区教育局健全教育精准扶贫协作机制,提升活动实效。2018年起,嘉定区每年选派10余名骨干教师赴云南、青海两地支教。9个结对县每年选派100余位干部教师跟岗学习。16所定点学校与云南、青海两地22所学校结队共建,开展长效帮扶,实现两地师生共同成长。(嘉定区教育局)

【高等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

一是注重体系创新,绘好一流培养“路径图”。创新顶层设计。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修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强化按一级学科统一培养规范,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标一流、凸显特色。制定《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规定》,要求对标对表一高(标杆专业学位点)、一低(全国教指委)、一基(《专业学位设置基本要求》),确立培养要求和质量标准。以追求卓越为中心,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博士生研究生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覆盖培养全过程全环节的8个改革模块。深化“博士生长学制”改革,推进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建设,2017-2019年已有10个培养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实施博士生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每个计划资助20到25万元,实施未来科学家和优秀学者培育计划,每名学生资助15万元。创新课程体系。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研究生公共课程建设;聚焦前沿引领和方法研究,建设《西方哲学和人的教育》等 15 门一级学科学位基础课;聚焦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举,建设《世界文明通论》《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等 23 门高水平通识课程。以职业胜任力提升为导向,推进以案例库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

二是注重治理创新,配好培养链接“驱动器”。强化机制聚合力。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按照学科分配博士生招生名额,将招生计划依据历史数据、导师队伍、学术研究活力、调整指标分配至各学科。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成立双创实体学院,实施以“双创课程、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推进个性化培养。强化改革赋动能。突破以学科大类为结构、以学科发展为驱动的岗位定义方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教学和育人的突出成果(如原创案例等)纳入学校《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修订完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和成绩管理规定》等文件。提高博士生津贴待遇,制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津贴专项实施细则》,4个院系开展首批试点工作,2019级博士生津贴待遇提高至每年6万元。

三是注重协同创新,搭好质量保障“立交桥”。加强协同育人合力。设立学位点责任教授,并建立责任教授定期工作会议制度、专题研讨工作制度,完善责任教授、研究生教育分管领导、学位评定分委员相互配合工作机制。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专家团队,并实施教学督导组长例会制度。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校外行业专家占比30%。以博士生导师为主导,推行导师组协同育人机制,将协助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予以明确。设立优秀教学奖、优秀导师奖、研究生学术英才奖、优秀管理奖等,强化合力育人格局。加强质量保障闭环。构建院系自查、学校检查和学生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课程自查自纠体系,采取教学督导和专家听课、学生座谈、教学大纲抽查等形式,就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运行规范与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查摆,提出整改和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建设,把论文盲审、抽检和院系绩效考核挂钩,明确规定博士生论文盲审复议不通过的院系将被扣减招生名额。

四是注重平台创新,打好合作交流“组合拳”。推进多元化。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计划”、加大对研究生学术论坛、暑期学校、学术沙龙、联合培养、海外研修、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交流项目的资助力度,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18年起设立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论坛品牌建设项目,做精平台建设。深挖国际化。以学校国际+行动计划为依托,推进高层次研究生的国际联合培养,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21个。持续推动中法研究生教育合作,已与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开展培养研究生17年。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共7个,建设留学研究生全英文专业9个,提升留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促进中外文化深度交融。建成教育硕士马来西亚教学点和海外实习点,拓宽专业学位国际合作模式。(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打造“七大空间”将城市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

一是思想空间要红。学校积极构建新时代新空间新成长的第二课堂体系,借助入学教育、首日教育、主题教育和毕业教育,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劳育、美育、体育,并将“四史”学习教育与钱伟长思想融入其中,在红色文化引领下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举办主题教育活动300场,约23400人次参与。

二是心灵空间要纯。学校积极推进心理教师队伍专业化,通过加强与康平医院的医教结合,提升学生心理咨询成效;积极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和访谈工作,扎实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积极落实心理育人进社区,心灵驿站驻学院,建立覆盖学生生活圈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积极借助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宣传心理防疫科学知识和求助资源,通过多种网络媒介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全年接受心理咨询3870人次、团体心理辅导50余次,开展培训督导120余场。

三是课堂空间要严。学校实施卓越班级建设制度,挖掘优秀班级的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探究班长智库的建设路径,积极利用易班网络开展易班支持计划,推出一批“有特色、共聚力、同卓越”的卓越班级和卓越班长典型,促进班级成员共同成长,以优良班风带动优良学风、校风建设。今年全校共立项149个卓越班级。

四是社区空间要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需求,学校不断改善硬件、改革管理、改进方法,持续推进资源汇聚到学生社区、服务延伸到学生社区、力量部署到学生社区、管理升级到学生社区,重点打造与学校通识教育、全人培养相匹配的网格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五是校园空间要暖。学校着力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空间,重点利用开学季、毕业季、军训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让优秀学生上墙、活动空间上网、校园大戏上台、校园地标上单、“四史”书单上架等创新举措引导、服务学生,润物细无声,让校园处处散发“思政味”。

六是社会空间要广。学校始终坚持“开门办思政”的理念,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城校协同育人模式,先后推出“探索上海”“新生走访城市”“到城市中办课外活动”等一系列“走出去”举措和城市品格进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材)”、进第二课堂,名人校外导师等一系列“引进来”举措,用绵绵之力培养青年学子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弘扬者、践行者。

七是网络空间要正。学校高度重视网络思政引领,深入推进网络素养教育普及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促进学生从“知网、懂网”到“善于用网”;推进融媒体建设规范化,组建专业的网络服务团队,策划推送特色校园文化、榜样学生等内容,进一步增强网络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网络舆情掌握及时化,成立舆情工作专项工作小组,关注并搜集学生的诉求和建议,做到主动对接、准确反馈、及时解决。(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