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
2005年,上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2004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坚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上海教育“十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以“树魂立根”为核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现代化教育内涵建设的步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上海教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期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05年是上海教育事业“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通过“十五”的发展,上海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一是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教育发展给自身带来的益处。二是积极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三是积极开展教育事实工程,上海教育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和跨越。四是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上海教育改革为全国作了探索。
本市各级各类教育在实施“十五”规划的过程中展现了十大亮点:
(一)“十五”期间是上海教育体制、机制和投资改革的创新期
首先,上海市基本确立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了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上海市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的能力得到加强。12所原国家各部门举办的高校划转地方,并积极参与了上海高校的调整和合并。到今年为止,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大局已经基本确定。在投资体制改革上,上海成立了上海申教投资有限公司,统筹教育资源的存量与增量,顺利地解决了高校规模扩大过程中资金的来源问题。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高校的人事管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如高校职务评聘,人事分配改革等等都已由高校依法自主办理。再次,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十五”期间是上海高校规模的扩展期
以“2+2+X”为标志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期末,上海高校新增校园面积24460亩,为“九五”期末上海高校校园面积总量的147%;新增校舍面积688万平方米,为“九五” 期末上海高校校舍面积总量的93%。这为上海高等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九五”期末,上海市研究生、本专科生、成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为37万人,“十五” 期末已接近8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九五”期末的38.8%,提高到“十五” 期末的57%。
(三)“十五”期间是上海高校科研水平及产学研结合的提升期
在完成上海市第一期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又提出了从巩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和培育新兴学科三个层面进行建设的第二期重点学科建设。创建了E—研究院,并积极推进E—研究院建设。“十五”期间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提高。特别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以及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等等在这5年中进展很快。
(四)“十五”期间是上海高等教育水平的超越期
首先,上海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近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上海已参评的12所高校,11所被评为优、1所为良。其次,上海高校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出版著作、论文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增长。
(五)“十五”期间是上海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期
首先,上海高校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凸现。上海高校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截止2005年11月底,申请专利2576项,获专利授权1007项。目前上海高校发明专利数仍为全国第一。其次,在“九五”末期,上海高校毕业生为4.28万,今年达到11.6万,增加了171%。这是高校毕业生增长最快的时期。再次,上海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在层次和结构布局上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日趋合理,基本匹配。“十五”期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是领先全国,2005年达98.40%。
(六)“十五”期间是上海基础教育高速、均衡发展的突破期
首先,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7%。其次,“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投入资金40多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188万平方米。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为上海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继后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 投入资金86.65亿元,列为督导验收的547所公办学校全部为二类以上,一类校达64.24%,家长满意率为95.8%。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向郊区农村倾斜,投入资金8.64亿元,建设了南汇、金山、奉贤和崇明4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缩小了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办学差距,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再次,上海中小学的二期课改首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进而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和三类课程设计,为全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七)“十五”期间是上海职业教育的调整优化期
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十五”期间,本市投入14.2亿元,开展了“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调整”等工作。目前在123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50所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全国领先。“十五”期间,本市投入1.55亿元,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100个重点专业建设(其中8个是教育部认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这100个重点专业基本与本市产业结构相适应,能主动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本市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发展很快,上海高校共设置高职高专专业数有161种,布点数681个。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年招生数超过6万人,已占上海高校招收本市生源的55%以上,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44.26万人,专科层次在校生约有17.4万人。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的郊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共有6.8万人接受培训。
(八)“十五”期间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起步期
教育部1999年11月和2003年2月两次复函市政府同意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上海市正式实施教育综合实验以来,围绕既定目标,坚持服从和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坚持有效提高上海教育的整体水平,坚持为国家的教育改革探索和创造做法和经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十五”期间是上海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迅速的活跃期
上海高校与一大批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55个,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目前,上海高校留学生2.62万人。港澳台学生来沪就读的人数迅速增长,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数已达1679人,且逐渐采取与本地学生就读一样的政策。
(十)“十五”期间是上海教育行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收获期
“十五”期间,市、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狠下猛药大力开展教育行风建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目前,本市“一费制”收费办法全面推进,高中择校生“三限”规定得到严格执行,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赞助费的问题基本解决,高校收费进一步规范,全市规范教育收费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据市纠风办组织政风行风测评,2005年社会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风总评分为88.99分,对学校行风的总评分为88.50分,均比去年提高5分;据市纠风办、市教委联合向学生家长发放回收的45579份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执行收费规定好和较好的占89.03%,比去年提高6.14个百分点,较差和很差的为0.56%。
二、2005年上海教育工作的主要工作
2005年,我们遵照“攀登、提升、超越”的精神,会同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2004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带动下,通过“积极发展、创新改革、实事推进”,圆满完成了全年计划。
(一)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教育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
2005年,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新生入学率达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3年。
2005年,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2523所,其中:中学807所、小学640所、幼儿园1035所、特殊教育学校28所、工读学校13所。共有学生160.0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0.82万人,比上年减少0.8%;普通初中46.20万人,比上年减少10.7%;小学53.50万人,比上年减少0.4%;幼儿园28.70万人,比上年增加8%;特殊教育学生0.52万人,比上年减少3.7%;工读学校学生0.29万人,比上年增加3.6%。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3至未满6岁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9%;6至10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2005年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9所,其中:职业中学37所,中等专业学校91所,中等技工学校41所。共有学生22.58万人,其中:职业高中5.73万人,比上年减少9.9%;职业初中0.04万人,比上年减少42.9%;中等专业学校13.67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中等技工学校3.14万人,比上年减少19.7%。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6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44.26万人(未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本、专科学生5.82万人。在校生中,本科学生26.80万人,高职(高专)学生17.46万人),比上年增加2.69万人,增长6.5%。当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3.18万人,毕业10.34万人。全市有51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共有研究生7.8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93万人,增长13.4%。其中:博士生1.96万人,硕士生5.91万人。全年招生2.77万人,其中:博士生0.56万人,硕士生2.21万人。
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63所,其中:独立设置成人高校21所,成人中专42所。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在校学生 23.68万余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2.45万人,成人中专 1.23万人。成人高校招生9.32万人,比上年减少19.9%;毕业7.68万人。成人中专招生0.37万人,毕业0.44万人。成人中等技术培训学校901所,结业生177.47万人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32所。参加国家高等学历文凭资格考试的注册在校生达0.96万人,毕业生达0.36万人。参加上海电视大学网络本专科教育的达7.21万人,其中2005年招收2.60万人。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本、专科专业86个,开考课程606门,参加考试30余万人次。中等专业自学考试开设专业24个,开设课程160门,参加考试3.3万余人次。今年是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第一年,共有6.4万人接受培训。全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350多万人次。
2005年,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50所,在校学习的老年人近40万人。
上海普通高校生、研究生、成人高校生总计达80.4万人,比上年增加5.22万人,增长6.9%。
全市共有初中毕业(结)生15.38万人,比上年减少1.38万人。高中阶段学生共53.36万人(含普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小中专),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17.21万人。
目前本市已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规格的成人教育网络,一个学习型的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建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
全市共有中学教职工7.4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12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8.6%;小学教职工4.9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74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5.7%。
全市60所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7.09万人。其中市属高校3.60万人,专任教师1.83万人,其中正高级教师0.19万人,副高级教师0.49万人,中级教师0.68万人,初级教师0.35万人,无职称教师0.12万人。非市属高校有教职工3.4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5万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0.28万人,副高级教师0.45万人,中级教师0.47万人,初级教师0.09万人,无职称教师0.06万人。
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机构22所,其中少年宫16所、少年科技站5所、少年之家1所,教职工总数1038人。
上海市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55个。全市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1所,中小学和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接受外籍学生1.5万名。各普通高校有留学生2.62万名,比去年增加20%。在沪外籍学生共计4.12万名。
2005年上海市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共计1679名。
2005年上海教育经费继续稳步增长。全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0%。其中:市级教育事业预算数为3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0%;区县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27.11亿元,增长13.97%。
(二)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1、重点发展基础教育
(1)全面推进均衡发展。加强对困难郊区的支持力度。市财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区县政府确保“三个增长”,提高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的比例。全市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对于实施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困难的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从2005年起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列支1个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崇明县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并通过调研,支持长兴横沙岛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安排2个亿元用于远郊区和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采用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教育。现在所有新建中小学均按照2004年颁发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进行建造。在2005年1月27日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县互相签订为期3年的一对一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双方通过结对合作,促进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装备及各类教育资源的支援和协作。目前,各区县按照协议加以落实,各项工作都在积极组织实施。
“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督导评估验收。2005年完成了对杨浦等19个区县政府“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督导评估验收。此项工程,是本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民心工程和奠基工程,标志市政府为义务教育创造公平教育环境的条件基本实现。在全面实施“初中建设工程”的3年中,全市19个区县政府在保证“三个增长”的同时,2002-2005年共投入了85.65亿的经费,完成了“初中工程”建设。全市列为“初中工程”督导验收的547所公办学校,全部达到二类以上学校,其中一类学校为64.24%,全市已全部消灭了三类和四类标准的初中学校。远郊地区骨干教师外流的矛盾基本得到了缓解和遏制。全市19个区县社区和家长对“初中工程”的满意、较满意的比例分别占99.5%和95.8%。
实施对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习费用。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慈善基金会经研究协商,于2005年3月联合颁发《关于对本市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习费用的意见》(沪教委基〔2005〕20号)。文件明确,从2005年2月1日起,对本市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减免学习费用,免除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课外教育活动费。市慈善基金会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康复和生活资助。
加大“两免一补”实施步伐。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相关工作意见》(国发办〔2005〕7号)的要求,已制订并实施了《上海市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帮困助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困难家庭学生全面实施“两免一补”。
进一步实施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上海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的“校校通”,教育信息网络已连通到每个中小学。目前,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2004年—2007年)行动计划的“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和“社区通”的建设开发工作进展顺利。“管理通”已经完成了一期开发任务,进入设备部署和应用培训工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社区通”着力打造上海终身教育系统平台的上海社区教育卫星网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连接19个区县中心节点的建设和开通任务。
上海教育信息资源库已初步建成,向19个区县教师发放资源库信息卡135669张,已注册人数3万余人。已经完成部分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录象及课件;完成了部分与二期课改配套多媒体互动学习光盘和网上自主学习资源以及多学科视频、音频资源。
(2)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海市中小学生(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二期工程取得新进展。今年秋季全市小学二年级及初中起始年级和所有幼儿园全面试行新课程。编制了6个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学习领域指导纲要》。编制出版了三类二期课改试验教材:22门学科489种基础型课程教材,77种拓展型课程教材,32种研究型课程教材。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纲要,删减繁难旧的内容,从制度等方面推进减负。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2005年1月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减负”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从深化课程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深化教学改革、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社会环境治理、法规和制度等方面,为“减负”创设条件和氛围。把实施“减负”列入教师考核范围,明确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得参与编写学生用的教辅教材等行为规范和惩治举措。各级政府加强对“减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法制建设,《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今年起施行,明确“五个不得”,从法规上减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效能上减负。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从导向上减负。开展减负督查与调查。
加强学校管理,力争减负不断强化。根据有关法规,市教委颁布了对学校、校长、特级和高级教师的行为规范。在今年暑假中开展了第四年度的校(园)长培训。
(3)坚定不移地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评价制度,用好“指挥棒”。2005年全面推行《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配以电子学籍卡,从德、智、体、美等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同时,初中阶段实现了毕业和招生两考并一考。又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的20%推优生分配到初中学校,逐步加大《成长记录册》在招生中的权重。
建立民族精神传承的平台。在现有各类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基础上,市教委规划1000万元,2005年上海举办了京昆戏曲、民间工艺、中国书画、民族歌舞、诗词吟诵、民族器乐、中国书法、中国象棋、中国武术和中国摄影等10个培训项目,聘请了一大批社会各界名人,6000多名中小学生学员分布在全市33个培训点、100个培训班免费受到了良好的民族精神传承教育。
拓展学校教育空间。上海不仅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而且关注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2、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1)以“三区”联动为方向,加快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投资约6.8亿元,于2005年3季度完成。上海交大闵行二期建设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术,2004年共开工医学院、软件大楼等15个单体项目,总建筑面积28.74万平方米,现已竣工9个单体,竣工面积10.2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19亿元。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2004年秋季已完成公共教学楼等4个单体项目,竣工面积12.41万平方米,人文学院等5个工程、室外配套一期已结束。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力学院校区扩建工程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松江大学园区资源共享区工程已经开工。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的商船楼正在紧张施工,其余项目正在设计阶段。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上海体育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项目已经施工,年底基本完成。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教学大楼已完成项目申报,后期阶段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已在3季度开工。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建设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通知》(沪教委高〔2005〕11号)的精神,市教委组织48位部属高校的专家教授,对本市21所市属高校所申报的50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进行了评审遴选。评审、遴选结果:列为重点建设项目21项,一般建设项目14项。具体为:
金融保险教育高地:重点建设2项;一般建设1项。
海关物流教育高地:重点建设2项。一般建设1项。
外贸经济教育高地:重点建设2项;一般建设1项。
艺术音乐教育高地:重点建设3项;一般建设1项。
旅游会展教育高地:重点建设1项;一般建设2项。
语言文学教育高地:重点建设4项;一般建设1项。
政治法律教育高地:重点建设1项;一般建设2项。
教师教育教育高地:重点建设1项。
体育卫生教育高地:重点建设3项;一般建设3项。
影视传播教育高地:重点建设2项;一般建设2项。
今年组织开展了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励和国家级教学成果推荐工作。本次市级教学成果奖励活动从2004年9月开始,历时1年。据统计,共收到学校和社会团体教学成果申报888项(比上届增加400项),涉及申报人3500余人。经专家评审、评委会审议、成果公示、向教育部推荐和审核批准,上海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49项,比第四届增加3项,为历年之最,确保了上海高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继续保持全国第二的领先水平。经市教委组织评审,获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共403项,比上届增加79项。其中, 120项成果获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市级一等奖比上届增加36项; 129项成果获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级二等奖比上届增加16项; 151项成果获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市级三等奖比上届增加24项。
(3)以提高水平,推动产学研为目标,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培育学科3个层次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对专科学校和部分民办高校的若干主干学科予以适当引导和扶持。在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统计汇总的基础上,决定将69个学科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范围,其中优势学科15个(含4个以专项投入方式进行建设的第一期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特色学科39个,培育学科15个。
在历年建设的基础上,2005年,上海高校在市科技进步奖中获奖占52.53%(其中一等奖占全市的61%,二等奖占54.2%);在市发明创造专利奖评选中也成绩优秀;在今年工博会中,高校展区成交3.173亿元,比上一年有大幅度增长。
(4)精品课程开发和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专家,通过网上与网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2005年度(第三批)市级精品100门,并部推荐35门课程向教育部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上海已经拥有市级精品课程28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0门,这些课程总体上代表了上海高校教学的最好水平。启动新一轮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工作。核准了135门课程为2005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这些课程量大面广,代表本市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水平,部分课程将经过培育冲击市和国家精品课程。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职业教育院校的布局和专业结构。为了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调整,上海职业教育加大了调整结构的力度。对学校布局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在中、高职学校设置的专业中,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分别为54.1%和68.5%;第二产业类分别为40.5%和28.3%,第一产业类分别为5.4%和3.2%,总体上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类专业比例关系,基本适应了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根据向企业调查反馈,目前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在四个方面获得好评:一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二是专业技术比较稳固;三是上岗适应能力强;四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对工场的整套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熟悉,上手较快。经过良好教育的高职、高专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2005年中、高职就业率分别为98.31%和95.57%。
(2)以人的终身教育为本,开通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通过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政策,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已更为实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可升入高职、高专或本科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今年有2.3万名“三校生”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占毕业生的42.18%。
(3)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建有8个实训基地,34个正立项建设。
同时,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已有84所独立建制学校,占60.9%。上海市还建立了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到今年底,全市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完成“智能卫星接受机顶盒终端”安装工作,实现卫星远程教学。实施科教兴农富民培训工程,到“十五”末,郊区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14万人,现每12户就有一名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实施上海市郊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2004—2010)》。今年6.8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培训。
(三)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进程
1、着力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力争超前一步
教育综合改革有三个亮点:一是有效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根据中央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与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高校办学层次,适应经济与社会建设对人才结构与层次的需求。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把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植入“产学研”合作联盟,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根据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求,实施“体教结合”和“文教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紧密度。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上海高校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加凸现。二是有效促进了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高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科教整合的“校区、园区和社区”的互动、互联正在实施。教育投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投入的导向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幅上扬,水平显著提高。三是有效促进了上海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性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课程教材、学科专业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加快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对教育的公共责任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水准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全面加强。
2、教育十大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一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行动,市财力已从2005年起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二是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负行动,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三是民办教育促进行动,今年起已设立上海市民办高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本市民办教育事业。四是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实训中心网络建设已经正式启动。五是产学研推进行动,今年已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上有了实质性进展。六是高校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育高地和精品课程建设全面启动和实施。七是人才高地构建行动,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八是政府职能规范行动,今年在依法行政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九是道德素质培养行动,今年的德育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行动,建设远程继续教育网络。
3、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郊区。目前,浦东新区、崇明县、奉贤区和南汇区已对乡镇管理的中小学实行区县统筹管理。针对上海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组织开展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状况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4、试点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在巩固和扩大每年春、秋两季“两次考试、两次招生”和拓宽高校招生“立交桥”的基础上,上半年3所民办高校依法自主试行入学考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和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由于试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部的认可。
5、加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招生和培养制度
试行研究生招生“预选制”。试点工作主体在上海大学进行。“预选制”:即,由招生学校自主决定预选考察资格及内容,考生通过预选考察,经国家笔试考试后,直接录取,不再进行“复试”。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即,由拥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校合作,在实施“产学研”联盟中,构筑研究生共同培养平台。目前,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已批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等5家单位为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批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为上海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市教委计划用3年的时间,构建2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招生培养规模为10000名。
6、改革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005年,试行实验性示范性等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按比例均衡分配给所有初中学校的办法,2005年已从2004年的10%增至20%。
7、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1)积极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召开了上海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加强了行业管理的职责,成立了民办中小学协会和民办高等教育协会。
(2)加快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今年以来, 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提出合作的意向。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政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和2005/2006年度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申请和管理的实施细则。
8、转变政府职能
(1)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市人大把《上海市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并已正式通过,开展了《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规定》的立法调研,完成了《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草稿)》立法工作框架体系。
探索教育执法方式,规范教育管理。在规范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对违规办学的学校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办学的学校依法进行了处罚。吊销了某教育培训学校办学许可证。顺利地实现了一所民办高校的转让,较好地解决和保护了学院和学生的利益。合理妥善地处理了一所民办高校由于主办企业经济纠纷所引起的转让事宜。这三个案例的执法,显示了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执法能力的提高。
(2)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提供教育便民服务。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加大了信访办理化解各类矛盾、努力为民服务的工作力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上海教育网”除了担负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能以外,设立和不断优化了便民咨询、网上办事和网上互动等栏目,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2005年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推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规范教育行政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普遍设立便民咨询、网上办事和网上互动等栏目。
(3)切实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实施以来,建立与“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教育体系相匹配的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库。自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已有337.80万人次在“上海教育”网上查阅了市教委政府信息。
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市教委共受理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108件;共受理公众各类咨询46686件,其中:网上咨询15919件,现场咨询1942件,电话咨询28825件。
(4)积极探索教育督导体制与制度创新,促进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完成了《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草稿)》立法工作框架体系;完成了《关于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意见》、《上海市教育督导规程(初稿)》的制定。开展了专项督导。积极完成了对区县幼儿教育督导回访工作,做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督导自查工作。开展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检查,促进本市“减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推进完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中小学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5)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召开了全市教育审计工作暨先进表彰大会。实施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今年实施处级(含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8项。认真组织开展市属高校和教委直属企业的财务决算审计工作。
(6)全面实施招生、收费“阳光工程”。召开全市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会议,表彰规范达标先进,全面推行招生“六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招生、收费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全年全市共查处违规收费1138.80万元,对学校招生、收费的投诉举报大幅度下降,满意率明显上升。
(7)开拓与长江流域省市的教育合作。2005年上海实现了与长江流域14个省市之间的教育合作,召开了首次会议,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教育事实工程为上海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气象
2005年市教委工作要点中确立了5项实事,现已顺利实施。
1、树魂立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召开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发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上海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的12个配套文件。落实了每年2000万的专项资金,制订建设规划。会议表彰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开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和“中小学德育专题网站”。组织召开6个德育论坛,包括高校分管学生工作书记论坛、民办高校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论坛、校外教育论坛、中职校校长论坛。完成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经典案例《我爱你,中国》文集、《铸造中华民族的脊梁—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科研优秀论文集》。
(2)做好高校的稳定工作。积极做好“4.16”涉日游行和“五一”期间的高校稳定工作。安排全市所有高校40多万师生观看有关宣传片,宣传了国家的外交政策,使大学生了解了事实真相,受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欢迎。
2、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05年本市已有5个区被教育部确定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共61个实验区)。经各实验区的共同努力,上海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上海市共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老年大学及分校64所;街道(镇)老年学校234所;居(村)委老年分校3610所,合计学员约25万人次。加上空中老年大学集体收视班老年学员约10万人次,全市在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共35万人次,占老年人口的13.4%。在全市郊区121个乡镇有126所乡镇成人学校。目前,有80%以上的乡镇成人学校可利用卫星或网络来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各乡镇十分重视乡镇成人学校设施、设备的建设,目前,乡镇成人学校共有电脑7253台,校均53.7台,并有三分之一的学校配备了语音室。乡镇成人学校的建设在全国处领先水平。年培训量160余万,校均1.2万人次以上,处全国领先。至2005年底,郊区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14万人,现每12户就有一名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
至2005年,全市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别超过375万和182万、参加通用外语各类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91.3万和57.8万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培训项目不断推出。今年组织了街道(乡镇)组织的“万名老人上网行动”、“万名市民进课堂”活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高地构建行动计划”,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专门设立了“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启动资金”,从2005年起每年计划投入2500万元,重点资助初进高校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回国留学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启动工作。
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本市全面启动《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提出的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在首批选拔100名上海领军人才中,教委系统入选20名。教育系统“曙光计划”取得丰硕成果。
选拔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启动培养工作,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基地,落实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培养措施。共选拔出名校长后备人选212名,名教师后备人选1061名。
培训与管理。配合中小学二期课改,指导、协调、检查初中校长、培训者培训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启动暑假期间初中起始年级各学科执教教师的培训工作;指导、检查师资培训中心实施二期课改的相关培训工作。今年全市以“提升师德,推进课改,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题开展了第四年校(园)长培训;组织实施区县教育局行政干部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网的平台优势,实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
4、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2005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其要求是: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5年完成5万农民培训任务。今年,已完成郊区劳动力培训6.4万人。
5、召开第二届上海教育论坛
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教育官员和专家围绕本届教育论坛的主题:“现代化城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进行了精彩演讲。
三、2005年上海教育的其他工作
(一)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实施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计划
上海市对8所部属高校专项投入3.48亿元,用于“985”计划、“211”工程等建设。投入1亿元用于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17所市属高校的69个学科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范围,其中优势学科15个(含4个以专项投入方式进行建设的第一期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特色学科39个,培育学科15个。
2、继续推进E-研究院建设
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主要依托市属高校。迄今已有11个E-研究院启动建设。各E-研究院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10月底,首席及特聘研究员新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共211项,获研究经费共18863.8万元。特聘研究员共有183篇按要求署名的论文发表,其中在国外发表63篇,被三大检索收录59篇。特聘研究员已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专著9部;撰写研究报告13份,其中提交有关部门10份。
3、组织高校积极参加上海工博会
11月4日至11月9日,上海高校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25所高校首次以跨校联合的形式亮相“工博会”,150余项高科技成果分布在生物与医药、电子与信息、环保与新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四大专业展区。中国高校展区交易成交累计达到3.173亿元,约为上年的两倍。今年“工博会”评出的38项奖项中,高校揽下了9项。
4、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召开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大会,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210项优秀成果分获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改革实验3大奖项。
5、组织高校申报各类科技奖励
2004年度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公布。由高校独立(或第一单位)完成和作为参与单位完成的获奖项目共计166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52.53%,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一等奖25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1%,二等奖58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54.2%,三等奖83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49.4%。
组织本市高校2005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评选的推荐工作。此次通过教委系统推荐的申报项目共计24项,其中推荐发明专利奖19项,实用新型专利奖5项。在已公布的初审通过名单中,高校共有6项获奖,其中获得发明专利一等奖1项,占25%,二等奖2项,占25%,三等奖3项,占25%。
(二)积极做好高校后勤保卫工作
1、高校安全保卫工作
开展高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突出问题专项调查,加大整治与建设力度。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全面推进高校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本市高校科技防范设施建设的意见》和《上海市高等院校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法》,对全面推进高校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动员和部署。
2、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开展上海高校后勤发展改革情况大调研。今年,市教委对本市各类高等院校的后勤保障设置、投资、配置、体制、机制和运行效率、效益开展系统调查。起草了《上海高校后勤发展和改革调研报告》,认真总结各高校“十五”期间后勤发展改革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搞好高校的后勤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和政策依据。
落实松江大学园区交通改进工作。通过协调落实,松江大学园区的交通组织状况明显改善,师生往返市区的更加便捷、高效、安全。
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各项防汛防台措施。在市防汛防台总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上海市第一次在中小学实行停课一天躲避台风影响的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各教育单位抓紧落实措施,明确各级各类责任制,从组织体系上保证了防汛防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制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教育部、市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促进上海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
积极做好本市内地新疆高中班扩招工作。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扩招计划, 2005年招生320名。
全面总结本市内地西藏班办班20年的经验。1985年根据中央决定,上海接受了开办内地西藏初中班和中专班的任务,20年来,本市为西藏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初中毕业生,输送了700余名优秀中专毕业生。
全面实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2005年起本市中小学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定年级、定教材、定课时,充分利用学校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
(四)继续加大对西部对口省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通过调整沪滇100所中小学对口帮扶关系,积极推进沪滇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向云南省19个“两基”攻坚县选派第五批支教教师100名。重点实施了对西部对口省区的教师、干部的培训,接受对口地区教师、干部1117人来沪进修学习和挂职培训。运用白玉兰远程网实施了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督导干部200人和中小学校长300人的远程教育专题培训。完成了西藏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的支援项目建设。
(五)认真开展上海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国防教育工作
在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试行《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推广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活动。上半年举办了市第八届小学生运动会,下半年举办了市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组建上海市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8月下旬在郑州市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体教结合”,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
全力推动学校食堂硬件设施的改造工程。在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2.5亿,分批、有序地投入未达标学校食堂的改建。市教委投入学校食堂改建经费1900万。目前全市学校和幼儿园食堂硬件设施的改造工作己取得明显的成效。2005年,本市2929户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食堂中,食堂卫生硬件设施达到《上海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办法》和《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的占95.6%,食堂等级管理A、B级达标率为85%。
创建健康校园成果显著。从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工作、提高学校健康服务水平、推进学生文体活动工程5个方面,有序地开展“健康校园”建设活动,经终期考核评估,19个区县教育局全面完成各项指标,高校、中专校优秀率达90.54%, 48所中小学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被评为市级“健康促进示范学校”。
举办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暨上海市第四届学生艺术节。成功举办2005年上海国际中学生合唱节。开展2005年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工作。56所学校被评为2005年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交响乐巡演。
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举办第三届百万青少年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结合上海科技节的举办开展第六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举办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青少年和教师代表参会,组织了数万名上海师生参与。贯彻落实市教委、市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2005年表彰5所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20所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2005年本市72所高校(包括民办高职)有近16万大学生参加了暑期集中军训,受训率达99%,有70%高校以不同形式的方式进行了军事理论课教学。高中学生(不含三校生)已全面开展军训,受训率达100%。
(六)青少年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广泛开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宣传,营造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氛围。开展《条例》知识竞赛,全市共有10万余名中小学生参赛,参赛人数为历史之最。
深入推进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制订出台《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环境建设标准(试行)》。制订下发《上海市居民小区内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意见(试行)》。与市公安局联合提出《上海市中小学校治安防范基本要求》。据市公安局统计,截止2005年10月30日,全市99.6%的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防盗报警系统和紧急报警系统。
继续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格局建设。与市委政法委联合推出了《关于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实行考察教育制度》,同时协调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分别拟定考察教育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
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即可利用校园网络向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规范了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效能。
开展民工子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试点。按照市府领导指示,今年市教委会同市公安局对金山、南汇、杨浦等区22所民工子女学校的治安、交通、安全、卫生等情况进行调研。联合市公安局研制出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安全规范(试行)》。目前《安全规范》明确的形象目标基本达到,基本做法初步形成经验;以试点学校安全工作为载体,推进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七)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
继续扩大友好城市交流项目。新签署与古巴圣地亚哥市教育委员会、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友好合作备忘录,续签了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培训与就业部友好合作协议;与德国汉堡、日本大阪、韩国釜山、澳大利亚昆士兰等教育交流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组织落实出访欧洲友城国家,推动进一步合作;完成汉堡学生教师交流计划,继续执行多语种教学,德语教学计划等。
扎实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近年上海市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呈跨越式发展。 2005年本市的外国留学生有26190人,在2004年留学生人数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比上年增加了近20%。完成了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复核工作。2005年3月、9月两次中外合作办学受理工作严格按程序顺利完成。对2004年8月前合法批准设立的合作办学255个(按教育部新的统计方法)项目和机构进行复核评审、实地检查。共收到222个机构/项目的复核申请,经专家评议、现场考察、领导审批,31%符合通过,40.1%有条件通过,27.4%限期整改,1.5%不予通过。其余33个已经批准终止办学活动。
(八)扎实推进全市语言文字工作
扎实开展语言文字应有管理体制建设。指导区县语委加强与区县各系统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对公共场所用语用字的整改工作。结合地方立法工作,与市政府法制办、市建委、市工商局等深入探讨公共场所招牌、设施和广告用字的监管执法体系,明确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继续协同市文明办加强对各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管理,同时指导有关区县语委与区县文明办共同开展了对35个文明示范标志区域用语用字的实时监督监测。
2005年上海教育又实现了新的超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的不足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家庭和社会教育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为凸现;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凸现;在高等教育扩展的形势下,上海高校内涵和水平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更为凸现;在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与社会、学校关系,政府职责定位与落实提升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更为凸现。对此,我们一不怕、二正视、三突破,我们要按照“落实、聚集、突破”的工作主线,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