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戏韵身形、指尖非遗,2020年上海中职“民文基地”市级活动开始啦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成才与就业

盼望着,盼望着,今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市级活动终于开始了:

5月30日,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戏曲身段表演教师、戏曲基本功学科带头人李燕老师,带来“戏韵身形”讲座,教观众戏曲表演的基本功。

5月31日,珠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推出“指尖上的非遗文化”讲座,主讲人——上海市少儿珠心算进修学校副校长郭建文,带观众领略了珠心算的魅力。

这两场讲座均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工作人员提前到达活动场地,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卫生清扫和杀菌消毒,座位排布间隔至少一米;观众都自觉戴好口罩,经体温测量后有序入场。

image.png

感受戏曲表演之美

“戏韵身形”讲座这天,申城大雨滂沱,但观众们热情不减,现场的座位加了一排又一排!

主讲人李燕从事戏曲专业表演、教育三十多年。此次讲座中,她传授了戏曲表演中水袖、枪、刀等道具的用法,还邀观众上台体验,并带观众做戏曲韵律操。

在身形学习环节,李老师和志愿者先给观众系上了腰巾。在李老师的示范下,观众们手拿小方巾,学习身形五字口诀“收、提、立、拔、展”。渐渐地,大家的身形都挺拔起来。“微笑也很重要。”听了李老师的提醒,大家都露出了笑容。

image.png

李燕老师手把手指导学员

穿上戏服后,在水袖体验环节,观众们非常兴奋。李老师这次带来的是短水袖,长度为一尺七。水袖就像一个情感“放大器”,配上戏曲身段,演员可将戏曲中人物的情绪放大、延长,还可以增加形象美感,给台下的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艺术享受。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场体验后,很多观众都说“太难了”,这个基本功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在舞台上运用自如。

image.png

水袖环节台上唯一的男生,舞得有模有样

之后,大家依次体验了双头枪、昆刀,还学习了戏曲韵律操。这套韵律操是戏曲学校的创作团队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选取适合大众学习的内容而重新创编的,不仅易于学习,也利于健身,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很受观众的欢迎。

image.png

学耍双头枪

image.png

李燕老师示范昆刀用法

image.png


学习戏曲韵律操

体验环节结束后,李老师带来了一段唯美的水袖表演。水袖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仿佛“活”了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这一美轮美奂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现场所有人,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表演结束,掌声雷动。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小朋友们提出了不少好问题。一位小男孩发现李老师表演时好像在悄悄说话,李老师表扬他观察仔细,回答说她这是在呼吸,并介绍了戏曲表演中特有的呼吸方法。一位小女孩想知道为什么拿方巾时要拿着中间的地方,李老师答:“因为这样拿最美。戏曲表演注重细节,只有讲究,没有将就。小到一块方巾、一把折扇,都有一定的拿持要求。”听了李老师的回答,现场观众都惊叹戏曲表演者们的匠心匠艺。

image.png


小观众踊跃提问

转眼,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就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一位体验了水袖的观众说:“要让袖子‘听话’太不容易了,今天的活动是推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感谢李燕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一位70岁的老奶奶在退休后才接触戏曲,她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美’的活动,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4岁的朱雨航小朋友说自己很喜欢戏曲,在家里天天都跟着电视唱黄梅戏,因此他的家人看到讲座预告后就决定带他来参加。在水袖环节表现得十分出色的小男孩谢睿骐今年9岁,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戏曲,已经想好了在12岁时报考戏曲学校。

这场讲座还吸引了外国友人。一位蓝眼睛的宝宝是全场年龄最小的观众,只有一岁半。她跌跌撞撞地跑上舞台,可爱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她的母亲来自俄罗斯,父亲来自法国,一家人听不懂中文,但对戏曲水袖很感兴趣。她的母亲说:“我们以前只看过戏剧、芭蕾,今天第一次看中国戏曲,太美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image.png

全场年龄最小的观众

小算盘 大智慧

“指尖上的非遗文化”讲座,在非遗传承人侯丹老师对珠算的介绍中开场。

她说,虽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珠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珠算之博大精深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2008年,珠算被列入第二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小小的算盘,可以完成加减乘除、开方乘方,甚至解高数方根等数学运算。

image.png


侯丹老师介绍珠算

那么,算盘是如何使用的呢?此次讲座主讲人——上海市少儿珠心算进修学校副校长郭建文,向观众介绍了算盘的构成,并传授了指法——拇指拨下珠,使珠子靠梁;食指拨下珠,使珠子离梁;食指拨上珠,使之靠梁或离梁。她边讲解边示范,并传授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在她的指导下,观众们初步掌握了算盘的用法。

image.png

郭建文老师示范珠算拨珠时的手型

学习完毕,郭老师现场组织了一场加减百子比赛。冠军是7岁的王麒皓小朋友,他仅花了1分49秒,就正确完成了。已学习珠算三年的他说:“今天有点紧张,本来可以发挥得更好。”

除了用手打算盘,郭老师说“脑中也能打算盘”,这就是我国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珠心算。讲座现场,她的三位学生来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心算大战”,从加减法到乘除运算,难度不断加大,现场观众表示“连数字都还没听清”,但小选手们已把心算出的答案脱口而出。

最后是体验环节。基地校为每位观众准备了“风铃算盘”材料包,大家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算盘的构成以及算盘作为装饰品的价值所在。一位观众表示:“这样的制作,让非遗生活化、趣味化,能很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image.png

既学到了珠算知识,又制作了“风铃盘算”,小观众们“满载而归”

蒋佳元小朋友今年10岁,但学习珠心算已有5年。她的母亲说:“学习珠心算后,佳元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珠心算需要眼看、耳听、脑想、口念、双手拨珠相互配合,很考验综合能力。”现场不少家长也表示:“今天抱着带孩子来试试看的心态而来,孩子体验过后很喜欢,之后会考虑让孩子进一步学习珠心算,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员。”

  • 返回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