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综改红利释放 为百姓添福祉为城市谋未来

发布日期:2021-03-01 字体 [ ]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对于上海的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对一流教育的最直接感触,或许来自家门口——好学校多吗?孩子学的如何?从新优质学校建设集群发展、到百所初中强校工程、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一系列基础教育“重点工程”的启动,在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同时,持续改善着教育生态。

从新高考改革到“公民同招”,从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启动“课程思政”改革到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循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词,纵观这些年出台的重磅教改举措,业内人士会告诉你,这一切实则和一项国家级试点有关——“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

2014年,经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决定,上海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启动“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至2020年,52条举措、214项改革任务依次落地,任务圆满完成。

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本市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育人探索获得新突破,教育质量得到新提升。随着更多教育综改红利落地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持续攀升。

如同一位探路者,在教育部支持下,上海承担教育综改、先试先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也为上海“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创造更大发展空间,为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打通育人“围墙”构建大思政 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在上海知名红色地标——复旦大学陈望道故居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担任讲解员的除了复旦大学党员志愿服务队,还有来自杨浦区的中小学生,他们组成了“星火传承”志愿者服务队;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每年都有数百名大学生和中学生在这里担任讲解员,传播人民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感受个人命运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激情……这些,都是上海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围墙”,实现一体化育人众多场景中的动人片段。

2019年起,上海作为首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启动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大思政格局,以综合性的制度创新,引领德育创新发展。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介绍,在此期间,沪上高校马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力加强建设,构筑起以3所全国重点马院为引领、15所市级示范马院为带动的“雁阵”格局,建设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5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

2019年秋季学期,15所高校示范马院在全国率先开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这门课程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深受大学生追捧的思政“金课”。

在高校,80%课程是专业课程,80%教师是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期,如何抓住课堂主阵地,让教师们守好“三尺讲台”,为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上海首创的“课程思政”改革,在专业课程中纳入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把思政要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此实现育人润物细无声。

“锦绣中国”“法治中国”“绿色中国”“健康中国”……从2014年起,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形成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在情理交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上海已建设10所“课程思政”领航学校、20所领航学院,打造3000多门示范课程。

高校“课程思政”成功试点后,上海教育界更将育人经验向中小学学段延伸,在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基础上,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海的思政教育改革试点,也由区域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精细管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门口好学校多了 大学的学科实力强了

普陀区长征镇建德花园,是上海一处大型居民社区。去年秋天,坐落在这里的四季艺术幼儿园开出托班,街坊们一度奔走相告,长征镇没有公办托班的历史就此结束。差不多同一时期,在虹口区居民最密集区域之一——曲阳街道,密云路幼儿园开设了托班,托班教室里的每一个平方米都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孩子的天性,保证健康安全。而在宝山区七色花艺术幼儿园,阔别托班十年后,这里也再度迎来托班宝宝。

0-3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随着二孩时代到来,叠加城市老龄化加速等客观因素,托育服务已成民生刚需。实现“幼有善育”,“十三五”期间,上海把托幼工作和小学生放学后看护作为民生大事,摆在重要位置。截至2020年9月,上海共有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816家,总计提供约3.4万个托额。2020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其中提及:2022年底实现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的目标。

从幼儿托育到老年教育,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上海教育综改,绝不是一个个改革举措的简单叠加,而是着眼全面系统的改革。

简言之,这一上海承担的国家试点可归结为“1+1+4+4”。第一个“1”,即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教育治理机制;第二个“1”,即提升学生身心综合素养,强化德智体美劳诸育融合以提升育人实效;第一个“4”,即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类教育回归育人本原、争创世界一流;第二个“4”,即优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办学、通过教育国际化和教育信息化“双翼”助推上海教育腾飞。

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校纷纷迈入发展快车道。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2014年底,上海出台高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覆盖上海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

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有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均为该计划支持建设的上海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高校A类学科91个,居全国第二;上海高校ESI前1%学科112个,前1‰学科14个,前万分之一学科实现零的突破;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获奖数逾10%、占全市获奖数逾60%……

在基础教育领域,综改同样结出硕果累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介绍,上海在2014年整体实现区(县)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后,通过推进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和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等惠民举措,缩小校际间发展差距,满足更多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

2018年7月2日,上海市教委启动“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如同一声鼓舞人心的号角,吹响上海百余所公办初中向强校“蜕变”的壮丽乐章。以宝山区为例,包括高境四中、吴淞二中在内的10所公办初中作为实验校,以“一校一方案”扎实推进“强校工程”各项工作。10所原本硬件薄弱、师资平平的实验校,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探路先行 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2014年上海全面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以来,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发挥了教育改革“试验田”作用,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今年,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省市将再添8个。去年,已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开始推行新高考方案。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上海于2017年开始承担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至今已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性成果,为全国层面推行高考改革新模式提供了经验。

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上海不断优化教育评价改革,持续探索、破解教育评价重点难点。比如,完善不同学段学校评价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

上海教育要勇立潮头、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大力提升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和管理变革的支撑能力,也在教改的试水范围之内。

这些年,“互联网+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上海教育城域网已成为全国第一个主干带宽达100G的教育城域网。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省市纷纷推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学习。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上海迅速汇聚了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完成41个学段学科5000余节视频课的“空中课堂”录制,让沪上中小学生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而根据市教委最新统计,目前上线课程数量已超万节,为探索融合教育、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