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21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1-05-28 字体 [ ]

目  录

【高等教育】

同济大学扎实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大力传承和推广优秀文化

【基础教育】

浦东新区把握时代主线  创新思政课程建设

杨浦区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奉贤区“三个坚持”建设高品质新城教育

【高等教育】

同济大学扎实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大力传承和推广优秀文化

语言文字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相融相生。同济大学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视其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

完备体制机制,全校协同联动。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筹下,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链条工作流程、全覆盖工作网络和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安排年度专项经费,有序规范、持续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全校语言文字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分工明确、条块结合、协同推进、有序联动,各部门在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教育教学、宣传普及、科学发展等方面各司其职。

打造特色品牌、凸显文化内涵。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同济出品”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字体设计研究,面向社会举办汉仪星课堂、文字设计策展、字体设计展等活动,讲好中国汉字故事。组织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各项书写、演讲活动,历年多人次在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比赛中获奖。为师生提供汉字研习、书画诗词、经典诵读、民乐等传统文化活动,形成“闻学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品牌。打造“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教育”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开发“同济出品”系列文化育人产品,完成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校园版《江姐》等品牌项目。依托“上海华文教育基地”,开展“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传播系列活动,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依托科教融合,提升工作能级。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贯通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并列入专业必修课或大类基础课。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以85岁高龄开设《科学与文化》公选课,呼吁汉语走向世界,成为科学研究的工作语言之一。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探索构建“‘一带一路’汉语(文化)+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汉语与中华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的工程类高端复合型人才。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纳入教师职务评聘、日常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各项管理工作中,开展新进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水平。每年组织师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语言文字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承担语言文字类学术职务,出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等专著、译著、教材教辅书共计35本,其中在国外出版专著5本,形成了国家语言文字传承推广的同济经验。

注重辐射引领、加强国际传播。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推动语言文字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国家战略。2018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近年来主办“一带一路”语言文字交流与传播高峰论坛15次,打造“汉语科技融合创新平台系列讲座”等学术讲座品牌,吸引相关领域超过33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

拓展传承新路,融入自主智能。“十四五”期间,同济大学将依托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整合土木、建筑、医学、交通、环境、经管、人文、外语、汉语国际教育等学科资源,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建设“一带一路”汉语智能学习系统,实现语音校正、汉字纠偏、单句测评、语篇修改等自主学习功能,提高语言互通人才培养效率。成立全国首家针对老龄社会语言问题的“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对老龄化及语言蚀失等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语言认知康复服务。聚焦国家语言安全、城市应急语言治理能力、智慧城市语言服务和全球语言治理等问题,成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的“同济大学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基础教育】

浦东新区把握时代主线 创新思政课程建设

浦东新区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创新思政课程理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区域“大思政”育人格局。

强化研学导读,传承红色精神。指导区域内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开设研学、导读及活动课程,推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等微课。结合实践活动与时政竞赛,创新“集中+自学、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活动”等实践形式,开展“学历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改革活动。制作“庆祝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微课程,为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宋庆龄等历史人物的红色革命故事,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开播“网上学习第一课”,从不同学段、不同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的影响。

借助媒体传播,紧扣活动体验。依托浦东教育网站、浦东德育及区域各中小学校的公众微信平台,结合视频、音频、图文,形成以课堂为基本,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传播模式。指导区域内中小学开发“学校版”思政课程,利用“云教学”共享共用优质资源。目前,“校长谈德育”课程已有72位校(园)长开课。结合“中国系列——浦东版”系列课程开展实践活动,依托张闻天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践中深化教学。开设“戏剧进校园”等课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线上夏令营的形式,推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参与人数达31.6万人次。该课程荣获2020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项目奖。

挖掘区域资源,注重协同育人。将浦东发展史和未来发展定位融入思政教育,探索“开门办思政”,研制《浦东百年名校》《青少年学“四史”》系列课程。发掘思政教育基地,遴选招募200多个市区级基地,参与编撰《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系列手册》,发挥区域思政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进才教育集团研制一体化“馆校合作”思政课程,北蔡学区依托上海海事大学开设“蓝色文明、红色基因”课程,浦东干部学院指导建平教育集团开设时事热点讲座,航空服务学校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浦东教育集团在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活动课、导学课和导读课程。

杨浦区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杨浦区以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高中育人方式转型的有效路径,加强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全员培训,建设合作共享的育人环境,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构建了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一是完善规划,优化推进路径。成立分管区长领衔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设定实施进度表,形成任务分解清单,构建了区、教育学院、学校的三级规划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和定期交流检查,提高任务完成的力度与效度。以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转变、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为核心,明确了建设新课程、推进新教学、提供新评价、锻造新队伍、完善新机制、搭建新平台等六大任务。针对主要难点和瓶颈,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创智课堂”研究、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模式变革等三个重点突破项目。

二是科研引领,聚焦课程课堂。通过区校联动开展 “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特色多样化办学”“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指导”等课题研究共50个。研制高中学校课程计划编制指南,建立区域学校课程计划文本分析框架。以同济一附中为试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低碳特色课程建设;其他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的同时,初步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目前已开发校本课程共计300余门。搭建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研究平台,区教育学院和区域高中学校组织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210余次。

三是聚焦基层,开展全员培训。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基础调研,完成16所高中学校的全样本数据采集及调研报告。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邀请高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8场。召开“双新”建设工作大会,组织全区教师共同学习。召开暑期高中校长培训会,组织高中学校开展“双新”主题校本研修。指导各校以“请专家”“听报告”“办讲座”“开论坛”等形式,对教师开展培训,举办培训活动总计27场。

四是全面落实,推进项目实施。在新课程体系规划上,各校编制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课程计划,实现从原有三类课程向新三类课程的有机链接与平稳过渡,初步建立“五育”并举新课程体系。在新教学方式探索上,以单元学习设计指南编制为突破口,以“智慧教师工作坊”为机制,建设3.0版“创智课堂”。区域高中推进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的融合,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同济一附中探索“网班”运行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在新学习评价研究上,开展“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项目研究,形成一批在市级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例成果;部分高中学校探索从学分制到学分绩点制的过渡,初步形成学分绩点制的实施方案设计。在新学习平台建设上,继续建设和完善“高中信息化课程共享平台”,使得平台共享课程总数达70余门,扩大了资源的受益面;部分高中初步建设了基于新教材的单元学习MOOC平台。在新育人生态的营造上,建立了纵横双向的培养格局。从纵向看,初步构建起上通高校院所、中连创新实验室、下接联盟校的“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式培养;从横向看,通过推进教育联盟、学科高地、教研共同体、创新实验室联盟建设,进一步打破学校与校外的学习壁垒,建立开放性、共享型的育人环境。

奉贤区“三个坚持”建设高品质新城教育

奉贤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城高水平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战略命题来谋划”的决策部署,建设高品质新城教育。

一是全面优化新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十四五”期间奉贤新城拟规划建设幼儿园17所、小学4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迁建高中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拟关停18所硬件设施薄弱且无法改造升级的民办幼儿园,与中国福利会等联合建设高品质市示范性幼儿园,市一级及以上优质园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曙光中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办学,迁建致远高中创建市特色高中,推进市特色高中创建并争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引进上海中学国际部奉贤区教学点和世界外国语学校等品牌资源,满足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

二是坚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品质发展。创新推进联合学校办学新模式,推进“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的联合学校办学模式,建设“市区优质校+本区联合学校+教育集团”的办学新模式。深化初中强校工程、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新优质特色学校和项目化学习实验等内涵发展项目。成立新奉贤中学教育集团和格致中学奉贤校区教育集团,探索小、初、高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围绕“东方美谷”“未来空间”两个产业群,稳步推进人才培养中高职与中本贯通的职业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优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品质、中职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三是坚持实施“品牌”项目,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整合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星光”计划专项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激励机制的“支点”计划专项,实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品牌”计划,设立教育模式创新组、德育模式创新组、教学模式创新组、学前教育组等10个项目组,评出215个“品牌”计划培育项目,计划用3-5年时间,培育100所(项)特色项目校、特色优秀校、特色品牌校,加快推进奉贤新城教育自主创新特色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