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寒假 上海留校学子同样“在家过年”

发布日期:2021-02-03 字体 [ ]

日前,一场微型“线上家长会”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参会人员有该校会展旅游学专业学生刘杰,辅导员王元义,还有小刘的爸爸妈妈。家在中高风险地区的小刘,这个寒假“就地过年”,王老师专门连线他的家里人,将学校安排的活动、设施一一介绍。“这样妥帖的安排,十分放心。”刘杰家长说。小刘的导师田老师,给他送了“新春压岁包”,里面除了防疫用品、新年食品套餐,还有推荐阅读的书。“我会合理安排时间,过好这个寒假”小刘已经把时间表排得满满。
  疫情防控不松懈、教育引导不断线、服务保障不缺位。这个特别寒假,不少学子带着对亲人的思念,留校过年。在他们身边,老师也是亲人,学校是第二个家。
  留校事项千万条,健康安全第一条
  留校事项千万条,健康安全第一条。经疫情防控信息备案系统后台统计及院系核准,2021年寒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因实习、家处中高风险地区无法返乡等原因拟留校的学生达1300余名,其中浦东校区和松江校区留校学生正好对半开,均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占留校总人数的87%左右。
  有备无患,全校近日分别在东西两大校区开展寒假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为参加演练的留校学子发放了口罩、消毒皂等防疫物资。从校门口、学生食堂、寝室、图书馆到卫生室等区域,整个防疫系统对师生进行身份识别和体温测量,并模拟了对测温中发现发热异常情况的师生进行应急处置。全程流畅完整,处置迅速妥当。
  生活关照不止于“防疫刚需”,在华东政法大学,生活园区仍在高效运转,餐饮商超、医疗服务、宿舍管理等从未停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还带队慰问在校生,更有贴心的过年大礼包相送。打开这个沉甸甸的环保袋礼包,包含《丰子恺节令书——四时之美》书一本、U盘一个、多头数据线一根,学校定制的围巾一条,以及消毒湿巾一包、口罩一包,还有士力架一包和牛奶一箱。
  大家关照我,我关照大家,留校学子也利用这次特别的研究黄金期反哺社会,尤其是为抗疫出力。老家在河北石家庄的上海交通大学电院研三学子韩睿,不免担心父母和家里老人。但父母建议他不要回去,在上海安心学习科研。经慎重考虑,韩睿决定留校进行论文归档稿修改,并在实验室备赛“挑战杯”。韩睿正从事肺结节智能影像诊断模型的研究,并尝试将这一模型推广至新冠肺炎的检测和筛查中,“希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家乡菜慰乡情,“糖心旦”等你悄悄话
  “放寒假了,要过年了,因为疫情终于明白歌词里唱的那句‘回不去的才叫做家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2017级法学专业学生买米赛亚•玉素甫在朋友圈这样感叹道。家乡远在新疆的她,考虑到疫情原因,左思右想做出了“留在原地过年”的打算。
  说实话,没法回家和亲人见上一面,心里总有种挂念。远在新疆的父母也同样想念。当辅导员曹瑞雪出现在她宿舍门口时,买米赛亚既惊喜又感动。曹老师与买米赛亚一同和家长进行了视频连线,“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共享空间都开放,部分实验室也开放,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基本需求都可满足。”在“云家访”中,曹老师向米赛亚的父母介绍着校内情况,家长放心地点点头。
  和家乡的联系还不止于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赵静介绍,寒假期间,学校还将开展“爸妈,我在学校挺好的”拜年短视频拍摄活动,组织留宿学生为家乡的父母亲友,录制一条拜年短视频,表达感恩之情,也向父母介绍在校情况,让父母放心安心。
  回家,吃上一口家乡菜,是很多学生盼望的。今年,虽说留在上海,但是家乡菜却不是“远在天边”。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岳敏楠介绍,考虑全国各地的习俗,学校将在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发放餐券;除夕到初六,学校食堂和清真食堂免费提供丰富的“年夜饭”套餐,并提前公布菜单。上海财经大学将在除夕夜组织留校学生包饺子、做家乡菜、扎灯笼、编中国结、话年俗、连线亲人等。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同学们提供专业而高效的“云端”心理服务。有需要的同学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糖心旦”,就困惑和烦恼进行留言,后台值班“小糖人”会在中心老师指导下对留言进行在线答复。同时,资深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开放谈心预约。
  “四史”进灯谜,作业不缺位
  同济大学四平校区食堂,大大小小灯笼已经“年味”初现……定睛一看,每个灯笼下头,穗子上都有一条小灯谜。“哪一届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称为‘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什么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党的哪一次大会,第一次将入党誓词写入党章?”……原来都是“四史”教育中的小知识点。一排灯笼下,学生们讨论得不亦乐乎,对答案有把握的,去找管理员“兑奖”。奖品是一瓶迷你免洗洗手液,或是一只小口罩。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团市委、华东师大、上海团校、市学联联合策划推出《四史天天学》,陆续向各大高校师生赠书。这部文创读物易学易用易携,可作为团干部和青年学习“四史”和青运史的教材,以及开展红色寻访的工具书。
  这几天,上海大学2018级广电班周瑾妤,正忙着赶作业。上海大学有个特殊的冬季学期,横跨寒假,无论身在校内校外,老师都会留下丰富“作业”,让假期不留白。为了完成“新媒体新闻生产”课程的作品,小周刚去探访了留守上海最后一个电话亭的老奶奶,正忙着整理采访素材。“虽然辛苦忙碌,可是能和这些有亮光的人交流,很有收获。”她说。